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基地动态

Base dynamics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冀鲁边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发展

永远跟党走.jpg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会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在这里举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其中山东代表为王尽美、邓恩铭)出席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的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了会议。由于会场受到暗探的注意和租界巡捕的搜查,会议的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党的一大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正式建党的问题。会议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从此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长期在黑暗中探索的中国人民,有了闪亮的指路明灯,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中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

上海会场内景.jpg

中共一大上海会场内景

南湖船.jpg

中共一大南湖纪念船内景

冀鲁边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发展

冀鲁边区早期的党组织主要沿津南和鲁北两条线同步发展,直到1937年10月中共冀鲁边工委的建立,才实现了党对冀鲁边区的统一领导。

微信图片_20200701145033.jpg

津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发展

五四运动的爆发,对津南地区有很大影响,人民开始觉醒。一些在京、津等大城市上学或工作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纷纷回到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1921年,张隐韬在天津加入李大钊创办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经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这一地区最早的党员。同年9月,沧县的刘格平经张隐韬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即返回家乡开展工作,介绍刘子芳、刘景泉、王俊峰入团,并于1923年2月在大堤东村建立了津南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接着又在附近村庄建立了3个团支部、7个团小组。1926年1月,大堤东团支部改为团工委,领导该地区的团组织。同一时间,在外地加入共产党的献县的刘清廉、吴桥的莫子震、盐山的邸玉森等,也相继回到家乡,深入到广大贫苦农民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农民的觉悟,着手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刘格平.jpg

刘格平(1904—1992)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主持建立了中共津南地委,并任特委书记。是津南党组织的创建者。

1926年7月,刘格平在天津经中共天津地委负责人于方舟、李季达介绍,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9月,于方舟、李季达委派刘格平为中共津南特派员,到津南地区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刘格平在沧县二中建立了津南地区的第一个党支部,郝树模任书记,并发展了一批二中学生加入共产党;在泊头镇直隶省立第九师范(简称泊镇九师)建立了津南地区第二个共产党支部,郝兰汀任书记,并发展了一批党员。随后,刘格平回到家乡大堤东村,介绍大堤东团工委全体委员由团转党,建立了大堤东党支部,刘子芳任书记。之后又建立了北小庄、杜生、莫家场、十里铺等党支部。到1927年2 月,津南地区已有党支部25个。在此基础上,同年3月,建立了津南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一中共津南特委,刘格平任书记。同时建立了庆(云)盐(山)县委、沧县县委、河间献县联合县委和杨马连工委、宁津城东工委。中共津南特委的成立,表明津南有了比较健全的党组织。

刘格平纪念碑.jpg

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堤东村刘格平纪念碑

鲁北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发展

党在鲁北的早期活动,首先发端于知识界,进而发展到广大农村。1921年9月,在济南商专和正谊中学读书的齐河籍学生贾乃甫、马馥塘,参加了由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利用假期回乡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主张,秘密发展党员。1923年秋,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平原籍学生宋耀亭、张豁然受邓恩铭影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共产党员。1923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宁津籍学生刘奎亭(又名刘元俊)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回宁津做党的工作。

贾乃甫.jpg

贾乃甫(1900—1964)鲁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马馥塘.jpg

马馥塘(1906—1983)鲁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4年,贾乃甫在家乡建立了鲁北第一个党支部一一齐河县后里仁庄党支部。在此期间,禹城李宗鲁、平原张宁宇、德县王凤岐等人也先后在济南入党。他们于假期回乡深入城镇、乡村,宣传革命思想,在进步教师、学生和贫苦农民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925年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共山东地委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指示,派地委委员延伯真和党员杨笙甫来鲁北,指导帮助李宗鲁等当地党员开展建党工作。他们在平原县城周围村庄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相继在平原县立中学、小屯及禹城第一高小建立了党支部。李宗鲁等人经常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师生下乡讲演,向人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起来革命。到1926年秋,齐河、平原、禹城有了党的组织,其他县也有了一些党员。在此基础上,为统一鲁北地区党的领导,经山东地委同意,1926年9月,在平原成立了中共鲁北地委,负责人李宗鲁。鲁北地委的建立,统一了这一地区各县党组织的领导,使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渤海区早期党组织活动的重点地区之一。

齐河县后里仁庄党支部.jpg

齐河县后里仁庄党支部

李鲁.jpg

李宗鲁(1901—1904)1926年9月,中共鲁北地委在平原县境内成立,李宗鲁任书记。1940年因积劳成疾病故。

位于鲁北东北部的庆云、宁津、乐陵等县,与河北省津南地区相连,且靠近京津,党的创建活动也较早。刘格平利用民族和亲戚关系,于20年代中期常到这几个县进行革命活动,向教师、学生、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发展党团员。在他的影响下,1923年,乐陵建立了团支部。1926年冬,刘格平在庆云、宁津先后建立了庆云县杨庄子党支部和宁津县长官村党支部,1927年春成立了庆云县委。


1926年7月,济南一师学生、共产党员苏亦农,受党派遣,来惠民县师范讲习所和省立四中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不久即介绍省立四中学生邵之镜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与邵之镜一起创办进步刊物《红光》, 传播马列主义,引导大批爱国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乐陵最早党组织建立情况

乐陵是津南、鲁北建党较早的县份之一。王俊峰,河北省盐山县杨马连村人(原属乐陵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乐陵最早的中共党员。1930年,受党组织派遣,王俊峰在乐陵北部以做小生意、当小学教员为掩护,联络进步青年,传播马列主义,从而使贾振声、张瀛海、张荣德等一些进步青年接受了马列主义,为建立乐陵县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1932年初,王俊峰根据中共津南特委指示,首先发展贾振声(入党后改名贾震)为正式党员。随后,王俊峰和贾震又介绍孙宝智、张荣德、张赞恩等人入党。1932年春夏之交,在王俊峰的帮助下,贾震建立了荣庄党支部,这是乐陵最早的党组织。

贾震.jpg

贾震(1909—1993)盐山县荣庄人。曾用名贾振声。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7月,中共乐陵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任书记。

贾乃甫字画.jpg

乐陵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荣庄,当地老百姓又称铸铁荣家。1988年,贾震回到故乡荣庄,题写这首藏头诗:铸造江山碧,铁心世界同。荣归烈士勇,家富国犹丰。赠给同村曾出过三位革命烈士的于家,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英雄的村庄。2016年,于家后人于伟将这幅字及其他文物捐赠给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

正是因为津南、鲁北地区党组织的相继建立,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觉醒,相信并追随共产党,这些革命活动就像星星之火,在黑暗中不断积聚着燎原的力量,为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来源选编自
《中共渤海区地方史》

文物征集公告.jpg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