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83周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以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 ,遭到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还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驻守在卢沟桥的国民革命军29军
7月7日下午
驻丰台日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到达卢沟桥以北龙王庙附近,声称进行夜间演习。
7月7日 22:40
宛平城东北日军演习方向突然响起了一阵枪声。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听到枪声,便严密注意日军的动态。
7月7日 23:40
日军向冀察政务委员会致电,称日军一中队听见枪声后一时混乱,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29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
7月8日 2:00
凌晨2时,电话再次响起。日军要派兵进城搜查,否则就包围宛平。
时任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连忙打电话联系冯治安师长和吉星文团长,要他们严密戒备,做好应战准备。
7月8日 3:30
日军散开成为散兵线,以宛平县城为目标向西急进。秦德纯当即向守卫卢沟桥的219团团长吉星文指示:“务即晓谕全团官兵,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
1937年7月8日,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奔赴战场
7月8日 4:00
中日双方代表进入宛平城谈判。
7月8日 4:23
就在双方交涉时,日军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第29军第110团旅奋起抵抗。吉星文团连续击退日军3次进攻。
日军炮轰宛平城
日军第3大队直扑龙王庙和附近的铁路桥。守卫桥头阵地的29军只有两个排。“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他们同日军展开血战,终因寡不敌众,6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蒋介石电令29军军长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吉星文团突击队的青年战士用绳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将日军1个中队全歼在铁路桥上,夺回了铁路桥和龙王庙,军心为之大振。
日本发表派兵声明。诬指中国守军“在卢沟桥附近非法射击”,决定增兵华北。随后,大批日本关东军开抵天津并以重兵进犯北平郊区。
日军第一批增援部队进入华北。下午,日军炮击宛平城和长辛店。守城官兵在团长吉星文指挥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日军占领廊坊。同日,日军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令其部队退出北平。
日军向北平近郊中国守军发起总攻。宋哲元下令各部奋起抵抗。
南宛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宛部队约8000余人浴血抵抗。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壮烈牺牲。
北平沦陷。
天津沦陷。
部队撤退后,日军通过卢沟桥
内容来源:新华网
《走进历史现场,全景还原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中的宋哲元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29军37师在卢沟桥对侵华日军进行反击。
当时,29军军长宋哲元正在老家山东乐陵,他立即致电37师师长冯治安,令所部“消灭当面之敌”。
冯治安向卢沟桥驻军下达坚决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命令:“不准日军一兵一卒进入,不许放弃一尺一寸国土,彼如开枪,定予迎头痛击。”
1937年7月7日,29军将士在卢沟桥阻击进犯的日军
一面请示南京,一面备战
战斗打响后,为加强卢沟桥一带的兵力,冯治安于7月8日至9日先后将驻保定的109旅217团以及东北军53军部骑兵团、钢甲车两列调往长辛店一带,并计划在10日夜间袭击丰台日军。日军发觉29军兵力调动,深感兵力不足,于是使出欺骗手段,谎称“可无条件撤兵”。
7月10日上午,日军向29军副军长秦德纯提出“停战会商”,希望中国方面以保安部队接替吉星文团防务,还做出姿态,将其第一线部队撤至预备队的位置,再反问29军“为何未撤回原防”。秦德纯答复道:“所谓原防即战前原驻地点,日军原驻天津者,应回天津;原驻丰台者,应回丰台。我军原驻宛平城内,因应战移防城上,我军由城上撤至城下,即为原防。”
日军借“谈判”争取时间,开始向华北大量增兵,并派兵强占了天津东、西、北三个火车站,切断了平津之间中国军队的联系,更调集战斗机飞抵天津东局子机场,切断上海至天津的航运。
宋哲元从乐陵启程赶赴天津后,日军求见宋哲元,并递上七项“要求”:彻底镇压共产党之策动;罢黜排日之要人;有抗日色彩的中央机关应从冀察撤退;抗日团体应撤离冀察;取缔排日言论、宣传机关及学生与民众运动;取缔学校与军队中之排日教育;北平市之警备由保安队担任,中国军队撤出城外。
宋哲元见到“要求”,对日本所谓“谈判”产生了怀疑,于是决心备战,并电召冯治安由北平赶到天津,商议攻防事宜。
7月15日,宋哲元在天津住所召集29军高级军事将领举行会议。会后,宋哲元向蒋介石询问是否可以放弃天津,但蒋介石回电“天津绝对不可放弃”。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特别指出:“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29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
蒋介石深恐宋哲元被亲日分子暗害,通知29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李世军转告宋哲元保持警惕。于是,宋哲元给冯治安下了作战命令,任命冯治安为北平地区总指挥。
期间,宋哲元还秘密接见了冀东伪政府的保安队长张庆余、张砚田,每人发放一万元安家费,并答应其率部反正后,收编加入29军。
7月18日,宋哲元赴偕行社(日本军人俱乐部)吊唁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田代于7月16日病死),同时会见新任司令香月清司。
香月趁机提出“中方须对卢沟桥事件道歉”,而宋哲元则表示“双方互相道歉”。宋哲元见日方毫无诚意,便以“需赴北平与冯治安商量”为由离开,于第二天乘火车从天津前往北平。
日军特务密谋暗杀宋哲元,在宋乘坐火车必经之地杨村大桥的桥墩上安装了炸弹。由于计算有误,炸弹于宋列车经过后5分钟才爆炸,宋哲元并未受伤。在宋哲元离津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代表董道宁对日军提出公告,拒绝了香月的无理要求。
7月20日,日军见援军到达,开始攻击长辛店及宛平城,团长吉星文在战斗中负伤。宋哲元面对这一新情况,亲自到37师师长冯治安家商议,冯治安则表示要抗战到底。29军143师师长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刘汝明奉命赶到,并报告孙连仲、商震的部队已经做好对北平支援的准备。
宋哲元召开军事会议,最后认为:“万一战事无可避免,决定132师的一部守北平,其余的和37师进攻丰台和通州之敌。38师进攻海光寺,143师自南口出击进攻昌平、密云、高丽营等地,截断古北口到北平的通路。”
会后,宋哲元命令刘汝明等各回岗位准备作战。同日,37师防地由赵登禹的132师接防。卢沟桥前线一带吉星文团退至长辛店,由石友三的保安队接防。
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
此时,日本援军已经到达,有了作战资本,香月清司便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29军37师军队于7月27日正午以前撤离卢沟桥与北平城,否则“后果由中方承担”。
下午4时左右,日军以修理沿途电线为由强占廊坊火车站,北平和天津的铁路交通即告中断,形势极为紧张。负责驻守该地的38师113旅(旅长刘振三)226团(团长崔振伦)凭借牢固工事与日军交火,致使日军伤亡很大。几乎同时,驻北平广安门的29军官兵也和挑衅日军发生了激战。当晚宋哲元给刘汝明打电话,让他“照计划做,8月1日行动”,刘汝明立即搭乘平绥路的快车回张家口,火车在沙河车站遭日军袭击,苦战得以脱险。
7月27日,宋哲元拒绝日军的“最后通牒”,并发出自卫守土通电,下令设立北平城防司令部,冯治安为城防司令,张维藩、田春芳、邵文凯三人为副司令,准备固守北平,又派戈定远星夜驰赴保定,催促孙连仲、万福麟等督师北上,协同作战。当晚,宋哲元接到蒋介石密电,令他固守北平三日,等待增援。
7月28日,形势徒然紧张,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被日军伏击,壮烈殉国;下午4时,29军黄寺镇的军火库突然爆炸;沙河保安队(属石友三部)附敌,北平通往察哈尔省的交通被切断;29军将领何基沣、董开堂等率部对日军进行反击。
宋哲元立即召集秦德纯、冯治安、张维藩(时任北平城防副司令)等举行紧急会议,研究如何固守北平3日的问题。南京代表刘健群秘密来到会场,告知蒋介石要宋哲元立即转移去保定。宋哲元向刘健群表示,坚守北平3天后再去保定。但当晚蒋介石再次电令宋哲元“速离北平,到保定指挥”。宋哲元于晚11时赴保定,秦德纯、冯治安、张维藩等随行,被迫撤走的37师官兵沿途遭到日机轰炸。
29日凌晨,北平沦陷。
在7月29日凌晨,驻防通州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保安队在张庆余、张砚田带领部下反正;副师长李文田等人在天津发表《喋血抗战、义无反顾》宣言,率领38师官兵分三路打击日军,战斗约15小时后,部队撤出天津,赶往宋哲元处。
誓言“尽护国为民责任,奋斗到底”
宋哲元率秦德纯、冯治安、张维藩由保定到马厂(今河北省青县)后,立即收拢队伍。除阮玄武旅外,29军各旅团全部先后赶来向宋哲元报到。8月3日,宋哲元发布告29军官兵书,誓言“尽护国为民责任,奋斗到底”,但宋哲元因劳累过度导致血压突高不能站立,遂向军事委员会申请29军长由冯治安代理。
8月6日,蒋介石成立第一战区,自任司令长官,并任命宋哲元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为副总司令,张维藩为参谋长;原37师升格为77军,冯治安为军长;原38师升格为59军,宋哲元兼59军军长,李文田任副军长;143师升格为68军,刘汝明为军长,并调拨各部12万人,拨归宋哲元统一指挥,与第20集团军(商震任总司令)共同负责平汉线和陇海线中段的对日作战。
第一集团军装备较差,国民政府为之配备捷克式步枪1万支、高射炮12门及手枪400支。
随后,宋哲元在河北省率部坚持抗战5个月,又转到河南、湖北抗战长达8个月之久,后因病重辞职,1940年4月5日在四川绵阳去世。
文字来源选编自《七七事变前后》
作者:李惠兰(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宋哲元将军墓
抗日名将—宋哲元
宋哲元(1885年10月—1940年4月),字明轩,汉族,山东省乐陵市城关镇赵洪都村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他是冯玉祥手下西北军五虎之一,冯玉祥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
宋哲元
他文武兼备,正义感强,一贯主张抗日。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三天,宋哲元第一个发出抗日通电,号召全国四亿同胞“敌忾同仇,共纾国难”。冀鲁边界一带自古尚武,他便组建了大刀队,专门从家乡乐陵请形意拳大师尚云祥传授五行刀法,开展近距离突袭和夜袭。1933年3月,宋哲元指挥29军将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展开血战,宋哲元写下号令: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全军将士士气大振,挥舞大刀,浴血拼杀,消灭日军6000余人。喜峰口大捷,是国民政府对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胜利,震动全国,让29军大刀队威名远扬。作曲家麦新为此谱写了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成为激励国民抗日的英雄战歌。毛主席称他为“真正之抗日英雄”。
“真正之抗日英雄”出处
更多基地动态
-
山东省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处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与乐陵市审计局机关党支部到冀鲁边革命纪念馆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乐陵市“四进”工作支队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建华课堂山东分课堂德州课堂暨民建德州市委会骨干会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现场教学
-
乐陵市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现场教学
-
2024年乐陵市发展党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
省政府办公厅会议活动处党支部、德州市政府办公室机关第三党支部、乐陵市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三级党支部共建活动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山东女子学院党员干部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武城县分公司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德州市委第六巡察组临时党支部、市委宣传部第一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党支部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