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党史》刊登市委书记樊廷雷署名文章《深入挖掘冀鲁边红色资源 全力推进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近日,《山东党史》刊登市委书记樊廷雷署名文章《深入挖掘冀鲁边红色资源 全力推进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历程、冀鲁边区的革命精神内涵和全力推进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冀鲁边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的有益探索,体现了乐陵市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重要指示精神,自觉担负起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县历史责任的担当精神,为加快融入全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冀鲁边“固根守魂”作用,推动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冀鲁边品牌影响力指明了方向。
深入挖掘冀鲁边红色资源
全力推进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中共乐陵市委书记 樊廷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近年来,乐陵市自觉担负起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县历史责任,加快融入全省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冀鲁边“固根守魂”作用,着力推动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冀鲁边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
一、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历程
冀鲁边区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将河北省津南地区的部分县与山东省北部的部分县合并建立起来的一个抗日根据地,是抗战初期山东6个战略区之一,包括现属河北省的盐山、沧县、黄骅(原新海)、东光、南皮、吴桥和现属山东省的德州、乐陵、宁津、庆云、商河、临邑、济阳、齐河、平原、禹城、惠民、无棣、阳信、沾化和滨县等县市。因位于河北省南部和山东省北部接壤处,所以称冀鲁边区。冀鲁边区,地处津浦铁路以东,黄河以北。它的南北两端紧逼日本侵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据点济南和天津,东面濒临渤海湾,徒骇、马颊、鬲津等河流横穿其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冀鲁边区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孕育形成期(五四运动至1938年5月)、发展壮大期(1938年5月至1940年1月)、艰苦奋战期(1940年1月至1944年1月)、全力支前期(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四个阶段。
(一)孕育形成期(五四运动至1938年5月)
冀鲁边区是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1923年,刘格平(回族)在河北盐山堤东村,建立了津南第一个团支部。1924年,中共早期党员贾乃甫在齐河县后里仁庄建立了鲁北第一个党支部。之后,中共津南特委和中共鲁北地委又相继建立。鲁北和津南的党组织先后领导了陵县暴动、平原乡师“反会考”斗争、沧县鞋业工人罢工、泊头省立第九师范的学潮和庆云马颊河大罢工,扩大了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觉悟,为开展抗日斗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北方局要求各级党组织撤出城市,转到农村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政权,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7月15 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后改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 、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乐陵县旧县镇(今属河北省盐山县)成立。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
8月13日,乐陵县的共产党员杜步舟和延安派来的红军干部周凯东发动党员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筹措步枪60多支,大刀50把,组建起一支130人的队伍,在黄夹镇北街宣布起义。黄夹起义是山东省最早的抗日武装起义。
据《中共渤海区地方史》记载,1937年10月上旬,日军侵占盐山,随即兵分两路,向南进犯。东路日军进入乐陵,遭到乐陵县芦店区区长、中共党员韩国珍和东辛店乡农学校校长苏明等组织的抗日武装顽强抵抗。抗日武装在公路上布满犁耙、尖齿朝上,隐藏在公路两旁的枣林。待敌人车队到达,即自公路两旁向敌人开火。此次阻击战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敌我双方互有伤亡。枣林阻击战打响了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山东抗战第一枪!
日军攻占乐陵后,并未久留。第二日,留下少量伪军即向南继续进犯。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趁机攻占乐陵,建立了乐陵抗日民主县政府,推举开明人士周砚波为县长,健全了行政科、财粮科、教育科、建设科等机构,行使政令。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
1937年10月,中共北方局决定,由山东省委统一领导津浦路东的盐山、沧县、宁津、庆云、乐陵、阳信、无棣、东光、南皮、惠民等县的党组织,组建了中共冀鲁边工委,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37年12月,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 先后攻占了盐山、庆云、乐陵等县县城,队伍很快发展扩大到2000 余人。先后建立乐陵、盐山、无棣、庆云等县的抗日民主县政府,至1938年5月,西至南皮县董村,东至庆云,包括乐陵、盐山在内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二)发展壮大期(1938年5月至1940年1月)
1938年7月底,马国瑞随同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永兴支队和津浦支队来到冀鲁边区,成立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马国瑞任书记。同年9月,萧华率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了边区。同月,地方党组织在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以下简称“挺纵”)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李启华任书记。特委机关对外称“编辑部”,驻乐陵西关。特委隶属于中共中央北方局,暂由冀南区党委代管。同年10月,调整了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萧华任书记。积极整顿各级党组织,开办党校,培训、教育干部,印发《共产党宣言》《社会科学概论》等马列主义书刊,还办起了《烽火报》, 较广泛地宣传了马列主义和抗日救亡道理。尤其重视政权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建立了冀南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军政委员会与特委密切配合,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和群众团体,开创了抗日斗争的新局面。边区所属的县(工)委,由鲁北特委时的6个发展到15个;抗日民主政府由1个增加到8个,还相继建立起战地动委会、妇救会、农救会等群团组织。
1939年5月,为了巩固津南、开辟鲁北,中共中央北方局将冀鲁边区特委分建成津南地委和鲁北地委,两地委仍由冀南区党委代管。津南地委工作基础较好,鲁北地委工作基础较差。萧华到乐陵后,即派宣传队到鲁北各县宣传抗日,消灭土顽,打击和改编杂团,将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平津支队。从而扩大了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使鲁北党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党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于1939年5月建立了鲁北行政委员会。根据地迅速巩固扩大,成为八路军主力部队发展最快、武装力量最强、面积最大的根据地。1939年9月,萧华奉命率“挺纵”机关和主力分九批转移鲁西、鲁南,先后调出边区的主力近两万人。这时边区武装仅有两个营、两个县支队,一个警卫连,共1500余人。
(三)艰苦奋战期(1940年1月至1944年1月)
“挺纵”全部撤离后,边区党政干部缺乏,地方武装力量薄弱,群众的斗争情绪也受到影响。周贯五接任军政委员会书记后,主持召开了边区军政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传达了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关于克服一切困难、坚持冀鲁边区斗争的指示;制定了坚持边区抗战的几点意见;提出了“恢复元气,振兴边区”的口号。边区的斗争形势很快好转,抗日武装迅速发展。1940 年10月,鲁北形成了较大的根据地。北方局为进一步开辟鲁北,将鲁北地委分建成两个地委,称冀鲁边二地委和冀鲁边三地委;津南地委改称冀鲁边一地委。
1940年秋,北方局派以张晔为团长的中共北方局巡视团到冀鲁边区检查指导工作。巡视团到达边区后,了解到边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斗争环境十分残酷,认为有必要建立直接领导3个地委的领导机关。经巡视团建议,中共北方局批准,于1941年2月建立了中共冀鲁边区党委。初建时,书记暂缺,张晔任组织部长,李启华任宣传部长,并主持区党委工作。区党委建立后,辖冀南区党委代管的冀鲁边一、二、三地委。同时,“挺纵六支队” (冀鲁边地方部队)根据八路军一一五师命令,改编为一一五师教导六旅。接着,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又决定成立了冀鲁边军区,军区由教导六旅兼。冀鲁边军区成立后,根据一一五师关于开辟鲁北、打通与清河区联系的指示,派出主力,经3次大的军事行动,于1941年10月,打通了与清河区联系的通道,冀鲁边区部队相清河区部队胜利会师。
从1942年初开始,日伪纠集力量,对边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合围”“扫荡”,实行野蛮的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鲁北保安五旅曹振东公开投敌,国民党鲁北保安司令刘景良等部也依附日军。此时,伪化、半伪化的顽军达几万人,日军3600余人,超过我军5倍以上。冀鲁边区17个县有据点456个,边区已完全陷入被敌分割封锁的局面,形势严重恶化。尤其在“六九大扫荡”中,边区受到严重损失,一地委书记杜子孚、专员石景芳等主要负责人壮烈牺牲。边区公开的对敌斗争又转入了分散和隐蔽的斗争方式。北方局为尽快扭转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决定充实和加强边区党委,调原冀鲁豫区党委政府工作部部长兼行署秘书长王卓如到边区任党委书记。1942年7月王卓如到任,区党委得到充实和加强。区党委及时总结了在反“扫荡”中的经验教训,将大部队化整为零,同敌人进行斗争。区党委为加强边区政权建设,1942年12月成立了冀鲁边战时行政委员会,由冀南代管的3个专署有了直接领导。战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即颁布了施政纲领,发出了边区政权工作指示,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利于调动人民积极抗日的措施。区党委和边区行政委员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3年3月,党委实行一元化领导。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决定撤销一一五师教导六旅番号,只保留冀鲁边军区。军区由地方党委统一领导,邢仁甫任军区司令员,军区政委由区党委书记王卓如兼任。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实现,为坚持边区抗战、积蓄力量、准备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然而此时,发生了军区司令员兼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邢仁甫及其同伙谋杀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等人、公开叛变投敌的事件。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冀鲁边区党委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及时令刘贤权代理军区司令员;张耀增代理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并发出了《告全区同胞书》,揭露了邢仁甫叛变投敌的真相,较快地稳定了军心、民心,孤立了敌人,巩固和发展了边区抗日斗争的大好形势。
1944年1月,根据抗日斗争需要,山东分局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北方局批准,冀鲁边区党委与清河区党委合并为渤海区党委;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成渤海军区。在冀鲁边区存在的时间里,党组织从小到大,直到发展成为领导一个战略区的区党委,使只有几百名党员、几百人武装、几个县的小游击根据地,发展成为拥有2.5万名党员、2万人武装、活动区域达24个县、600万人口的重要战略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鲁边区人民浴血奋战,先后粉碎了敌军万人以上“扫荡”5次;粉碎了3000余人的“扫荡”10余次;粉碎了敌人5次“治安强化”运动,钳制、消灭了大量日伪军,为保卫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争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冀鲁边区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革命干部、革命群众10多万人,仅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上百名。
(四)全力支前期(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两区合并后,渤海区党委、行署、军区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原冀鲁边三个地委、专署、军分区分别改为渤海区第一、二、三地委、专署、军分区。习惯上这一地区仍称为冀鲁边区。解放战争中,黄河以北的原冀鲁边区作为山东省唯一没有被国民党占领的地区,既是我军战略反攻的前沿阵地,又是战争资源的供给基地和休养整训的可靠后方。边区军民踊跃支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输送了大批主力部队、干部和民工支前,安置了大批山东、华东作战部队的后防机关,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据统计,冀鲁边地区人民组织民工支前81.9万人次,每11人中就有1人支前,占山东支前民工总数的40%。全区开展四次“大拥参”, 17.2万人光荣参军。从渤海区走出了五支成建制、比较大的部队,这十几万渤海子弟兵从渤海之滨转战天山之颠,从白山黑水转战闽粤大地,将红旗插遍祖国的东西南北,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冀鲁边区在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结束,党的政权组织健全,群众基础较好,党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决策,比如减租减息、土改、整党整军等,首先在冀鲁边区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再推广到全国各地。
二、冀鲁边的革命精神内涵
冀鲁边区抗战是最艰苦、最残酷的抗战,为山东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孕育形成了冀鲁边“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革命精神。
(一)敢为人先
冀鲁边区共产主义思想传播早、党的组织建立早、活动早,这里创造了山东抗战历史上的“四个第一”: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第一个抗日武装起义、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山东抗战第一枪。这一个个“第一”,不但为全省抗战标树起光辉的示范形象,而且充分体现了冀鲁边区军民敢于争先、敢于突破、敢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
(二)大爱为国
国家危亡之际,冀鲁边区社会各界精忠报国一致抗日。不仅有散尽家财的开明乡绅、潜伏敌穴的“两面村长”,更有熠熠生辉的革命母亲英雄群体。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边区成为华东战场稳固的大后方。全区人民节衣缩食,献金献物,全力支前,踊跃参军,冀鲁边子弟兵遍布四大野战军。冀鲁边区军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不屈不挠
平原作战,与山区相比,更为艰苦和恶劣。冀鲁边区是全国仅有的两处坚守下来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之一。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斗争多么残酷、牺牲多么巨大,冀鲁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不屈不挠,艰苦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革命阵地,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
(四)团结奉献
冀鲁边区各级党政军高举抗日旗帜,对国民党进步势力、地方实力派武装进行团结改造,组织建立抗日群众团体,动员全民抗战,谱写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彩篇章。抗战初期,不惧牺牲,输送万名官兵转战鲁西南,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参军、支前近百万人,5000多名干部南下,为新中国政权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三、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党性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一)顶层设计为先,把稳发展之“舵”。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立意深远、内涵丰富”的原则,制定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基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把基地办事机构纳入乐陵市机构事业改革范畴,成立乐陵市委直属事业正科级单位—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管理中心,配强工作力量,确保专岗专责。成立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乐陵市委副书记任组长,4名常委、2名副市长任副组长,组织、宣传、党史、文化等18个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协同联动。把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纳入市委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市协同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实行现场教学点市委备案制度和差异化考核,调动和凝聚基地高质量发展合力。二是深挖精神内核。围绕“讲好冀鲁边故事、弘扬冀鲁边精神”,统筹济南、滨州、沧州、德州4市25县,发起成立冀鲁边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吸纳各地党史工作者、红色文化研究者近100多名专家学者、民间人才。创办《冀鲁边》会刊,举办“重走先辈路·再续枣乡情”红色论坛,实地采访冀鲁边区红后代,征集口述资料。出版国内首部全景式反映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血砺忠诚》,征集冀鲁边区抗战歌曲40余首,发掘了“边区慈母”马振华、“革命母亲”常大娘等冀鲁边“好故事”,推动冀鲁边精神常讲常新、常教常新。三是定型教学脉络。立足主题性、系统性、特色性和时代性,形成党性教育理论架构。即:聚焦一个主旨、围绕一个主题、贯穿一个主线。主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和引导践行初心使命,凝聚起新时代狠抓落实的内生动力。主题:“忠诚、干净、担当”,引导党员干部忠诚为魂、干净立身、担当成事。主线:“寻初心、担使命、谋振兴”,激励广大党员追寻初心、以史为镜,担负使命、继续前进。
(二)教学质量为要,铸就发展之“魂”。紧紧抓住教学质量根本要务,不断提升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一是构建教学体系。围绕寻初心、担使命、谋振兴主线,设置“艰苦奋斗、大爱为国”“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圆梦新时代”三个教学板块。加大课程开发力度,根据参训对象不同需求,科学确定教学内容,精心设置课程方案,打造“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体系,目前已形成1—5日培训套餐。2019年7月,省地矿局在乐陵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3天读书班,69名党员干部参加培训。二是活化培训形式。开展现场、课堂、影视、互动、体验“五位一体”教学,实现菜单式选课、模块式组课、融合式授课。现场教学方面,统筹打造“一核三轴多点”现场教学体系,即:以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为核心辐射带动,以英雄冀鲁边教学点、基层党建示范点、幸福乐陵教学点为轴线有机串联,以冀鲁边区24县现场教学点为支撑遥相呼应。目前,已统筹打造教学点30处。课堂教学方面,成立冀鲁边干部大讲堂,推出《冀鲁边抗日斗争的精神源泉》《我们党是怎样践行“初心”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等8堂精品课程。影视教学方面,拍摄《冀鲁边抗日英雄传》《烽火冀鲁边》等30多部影视作品,编排反映“铁血县长”余志远事迹的大型情景剧《忠魂》。互动教学方面,采取“教员导学+互动访谈+教学小结”模式,现场访谈老党员、老干部、红后代。拓展教学方面,打造冀鲁边拓展基地,开发穿八路装、走行军路、打狙击战、杀敌射箭等特色体验项目。三是建强师资队伍。加强与上级党校党史部门和大院大所对接合作,通过干部挂职、教授特聘等形式,建立党性教育名师库。把老党员、老干部、先模后代纳入本土师资库,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2019年4月,“抗战老兵”李安甫登上央视舞台,口述冀鲁边区军民抗战历史,相关事迹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冀鲁边精神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举办讲解员素质能力培训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推动讲解员向教员角色转变,不断提升党性教育讲解水平。
(三)合作办学为路,敞开发展之“门”。不断拓展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办学空间,提升冀鲁边品牌软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推动资源共享。依托冀鲁边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与冀鲁边区24县的红色资源联合开发,征集冀鲁边区各县抗战文物、档案3000余件,整理文字资料20余万字,为抢救、开发、传承冀鲁边精神打下坚实基础。与省社会主义学院、德州学院共建红色文化研究基地,推动理论学术成果向党性教育资源转化,聘任8名专家为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特聘教授”和冀鲁边革命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冀鲁边党性教育基地成为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首个教学科研基地。二是推动基地共建。与济南、滨州、沧州等地党史研究部门和红色培训机构合作,推动教学路线外延和内涵拓展,先后与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刘格平纪念馆、黄骅烈士陵园等教学点建立合作,与20多家高校院所挂牌共建教学科研基地,今年先后获批德州市委党校党性教育教学基地、德州市直机关党员党性教育基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先后承接北京、河北及省内180多家党政机关、培训机构1.2万人次来基地接受教育,办学影响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三是推动品牌共创。立足培育品牌、提升品位,实施冀鲁边品牌擦亮行动,争取省委党校、省直机关工委支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启动后,先后有40多个省直单位到党性教育基地考察调研、培训学习,冀鲁边精神被社会各界广为认同,基地成为德州唯一申报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党性教育基地。投资近6000万元,毗邻基地主体教学园区,启动新党校和冀鲁边干部学院建设,建设学术交流、教学培训、餐饮住宿等六大功能区,打造党性教育基地综合体。加强信息化建设,冀鲁边网上党性教育基地改版升级,点击量突破百万人次。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同步上线。加强冀鲁边文化品牌建设,摄制《血砺忠诚冀鲁边》形象宣传片,开发基地LOGO、抗战影片、故事书、连环画、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基地获批国家级著名抗战纪念设施,成为省委组织部备案的党性教育基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统战教育基地。
更多基地动态
-
山东省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处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与乐陵市审计局机关党支部到冀鲁边革命纪念馆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乐陵市“四进”工作支队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建华课堂山东分课堂德州课堂暨民建德州市委会骨干会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现场教学
-
乐陵市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现场教学
-
2024年乐陵市发展党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
省政府办公厅会议活动处党支部、德州市政府办公室机关第三党支部、乐陵市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三级党支部共建活动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山东女子学院党员干部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武城县分公司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德州市委第六巡察组临时党支部、市委宣传部第一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党支部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