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基地动态

Base dynamics

惊奇!耳熟能详的《游击队歌》竟然是写给TA的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至今传唱不衰的歌曲《游击队歌》,是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于1937年创作的。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挺进华北、华中,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所谓“游击战争”,即“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首《游击队歌》用歌曲的形式为八路军游击战法作了一个形象的注脚。任何一个听到《游击队歌》的人,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已经加入到了抗日游击队的行列。它一唱起来就让人振奋斗志、激昂奔放,浑身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力量。歌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交相辉映,脍炙人口,极负盛名,历久弥香。


游击队歌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高高的山冈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哪怕日本强盗凶

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

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

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

我们的队伍愈扩张

不分穷

不分富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

不论党

不论派

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愈打愈坚强

日本强盗一定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

世界和平现曙光

微信图片_20201215164800.jpg

这首《游击队歌》传唱广泛,那各位读者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在一个怎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呢?和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和冀鲁边区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吧!

微信图片_20201215164922.jpg

2.jpg

 1937年冬,萧华从115师343旅精选优秀干部100多名,分别组成纵队的司、政、供、卫4个部门。纵队下辖教导队、通信连、骑兵连等单位,共约500余人。由萧华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克明任参谋长,符竹庭任政治部主任,受命出征敌后,开辟新战场。这支部队就是于1938年9月27日挺进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中心县城—乐陵的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这支精悍的队伍踏上征途的前夕,随抗敌救亡演剧队来到八路军第115师的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听说萧华要带领一队抗日将士出征敌后,约萧华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贺绿汀为萧华的大义凛然、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深深感动,连夜创作了《游击队歌》。时任战地记者的刘白羽这样写道:“这支歌是专门为送萧华同志领导下的部队远征而作的,头一天夜晚,我和贺绿汀同志住在农家一间小屋里,他伏身在炕桌上,就着一盏油灯,我睡在他身边,几次醒来,都看到他聚精会神,深思默想,写出了这支歌。我们把蜡版上刻印出来的歌篇交给萧华同志,他立刻像山鹰一样扑回鹰群之中。在部队将士们出发踏上征途的那天,正遇上漫天雪花飘舞,他们一边放声高唱着这首抗日战歌,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踏着皑皑白雪向前行进。贺绿汀和演剧队全体队员则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中高歌《游击队歌》,为将士们夹道欢送,壮威助阵。在“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歌声中,战士们精神抖擞地开赴新的战场。从此他们把这首《游击队歌》传播到遥远的敌人后方,嘹亮四野,震荡八方。”

6.jpg

3.jpg

4.jpg

 这支专为萧华三四三旅而作的《游击队歌》,唱出了民族魂、唱遍了整个抗日前线、唱遍了整个中国。

新中国建立以后,《游击队歌》一直在我军中广泛传唱,并多次列入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的歌曲,成为我军歌咏活动的必唱曲目。《游击队歌》也曾有其各种改编曲,其中作为军乐曲的《游击队歌》更为动人。

在1964年首演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根据《游击队歌》编排的《游击队舞》无疑是这首军旅歌曲最形象的阐释。

20世纪90年代初,这首《游击队歌》毫无争议地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