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基地动态

Base dynamics

【《冀鲁边》会刊优秀作品】《冀鲁日报》始末


《冀鲁日报》始末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冀鲁边区悄悄地活动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冀鲁日报》社。《冀鲁日报》(包括她的前身《烽火报》,下同)是中共冀鲁边区委员会机关报,她的前身是《烽火报》。《烽火报》创刊于1938年10月,后与《前进报》合并为《冀鲁日报》。1944年1月,随着冀鲁边区与清河区的合并,又与清河区《群众报》合并,更名为《渤海日报》,确定为中共渤海区委员会机关报。

一、“烽火”燃烧在冀鲁边

从《烽火报》创刊到停刊,历时5年多,报社先后转移20多次,共出报纸752期(其中《烽火报》470期,《冀鲁日报》282期),发行90多万份。她作为冀鲁边区党委的抗战喉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报道抗战胜利消息,揭露敌人的阴谋,成为党群联系的桥梁、团结人民的纽带、鼓舞斗志的号角、打击敌人的武器。

报社在这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5年多时间里,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她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初创、发展、反“扫荡”、坚持斗争等几个阶段。

1938年,萧华率领“挺纵”进入冀鲁边区后,冀鲁边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边区军政委员会的建立,加强了地方党、政、军建设,为加强党的抗日宣传工作,《烽火报》应运而生,由傅国光负责。《烽火报》社刚建立时,条件十分简陋,只有一台石印机,安装在一座破庙里。《烽火报》为3日刊,4开4版,每期印发几千份。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业,有了石印机5台,每台机器可印白报纸一令,印数达5000份,版面扩大为对开4版,由3日刊改为双日刊。1940年春,报社扩建了电台,可以直接抄送延安新华社的电讯,组织也逐步健全起来。报社共设1室1台6科:编辑室、电台、总务科、发行科、通讯科、侦察科、交通科、出版科,共计工作人员120余名。报社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

1942年6月,日军继冀中“五一大扫荡”后,日军中将师团长藤井纠集日伪军2万多人,开始对冀鲁边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报社接到党委通知后,对石印机、纸张、油墨等印刷设备材料以及电台等物品进行坚壁掩藏,所有工作人员分成小组分散隐蔽于群众之中。敌人的疯狂“扫荡”使一台石印机和部分设备遭到了破坏,个别同志下落不明。根据反“扫荡”的形势需要,区党委决定报社向盐山、庆云一带转移。1942年7月,编辑部人员到达盐山东部的傅家庄子(现属海兴县小山乡)。没有石印机怎么办,编辑部决定改出油印的《烽火报》,采用4开4版,3日刊,每期印1000份。电台天线用秫秸架起,再加两块钢板、一架油印机,油印的《烽火报》就出版了。那以后时间不长,日伪“扫荡”队就逼近赵毛陶、小山一带,报社奉命再向海边转移。经过一夜的奔波,来到海边一个小渔村狼坨子。在这里遇到了《前进报》社的同志们。

二、《冀鲁日报》的坎坷办报历程

《前进报》是军区政治部主办的报纸,由宣传科长戴夫担任主编,有工作人员十几名,石印机两台。他们原来就活动在献庄、尤村、马厂一带(现属海兴县),这次也是为避开敌人“扫荡”暂时转移到这里来的,驻进了离此不远的一个小海岛——望子岛。在小渔村和荒岛住了四五天后,两报社又返回原来的驻地继续出报。1942年12月,冀鲁边区党委决定,《烽火报》与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合并,成立了《冀鲁日报》社。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寄愚兼任社长,戴夫、张镛任正、副主编。由于环境恶化,记者采访与报纸发行都十分困难,纸张、油墨供应也更紧张,报纸只得改出8开4版,5天一期,每期发行千份以上。在党的领导和边区人民的支持下,通过大家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报社没有垮,报纸照常出,这支特殊战斗队仍活跃在边区群众之中。

1943年6月,就在反“蚕食”、反“囚笼”、锄奸反特斗争取得重大进展、抗日斗争形势有了重大改变的情况下,发生了震惊边区内外的大赵村惨案。原军区司令员邢仁甫背叛革命,杀害了军区司令员黄骅、参谋处处长陆成道等干部战士,日伪军乘机“扫荡”边区,革命形势再度恶化。报社只得从尤村、献庄一带转移,先到良章村,不久,又转移到庆云东北部。在此期间,报社为坚持斗争,继续出报,付出了巨大牺牲。戴夫在良章村居住时,险些被捕;傅国光在庆云小魏庄被捕,受尽敌人酷刑,壮烈牺牲;编辑李亚民被“扫荡”的敌人发现,不幸牺牲。编辑部决定:全体人员混合编组,各自为战,单独活动,坚持出报。为安全起见,他们挖了地洞,从地面转入“地下”,开始了地洞里的战斗。由于条件所限,报纸出8开4版,每期只能印600份。在最艰苦恶劣的形势下,坚持为边区军民提供精神食粮—《冀鲁日报》。

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冀鲁日报》社在戴夫带领下,转移至清河区,与《群众报》社合并。7月1日,《群众报》更名为《渤海日报》,确定为中共渤海区委员会机关报。由4开4版改为对开4版,3日刊,每期印数达20000-25000份。

三、报纸宣传的巨大作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侵华日军“三光”政策的残酷蹂躏下,冀鲁边区人民得到一封家书都很困难,要看到一张宣传抗日道理、传播抗日消息的报纸,那更是难乎其难。而《冀鲁日报》就在这险恶的环境中,为边区军民传送着延安党中央的声音,报道抗日战争的消息,反映抗日军民的斗争和生活,发挥了她应有的巨大作用。

《冀鲁日报》是党群联系的桥梁。报社通过电台抄收延安新华社的电讯,党中央的声音为边区抗日军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全国抗战胜利的消息坚定了边区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许多党政领导同志为该报撰稿,如李先念寄过社论《胜利在望》,冀南行署主任宋任穷、“挺纵”司令员萧华、边区党委书记王卓如、一地委书记杜子孚以及张维国、燕青、史兴华、李光远等领导干部也为该报撰过稿,写了不少抗战论述。如:《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属于我们》《反攻时刻即将到来》《冀鲁边区的形势与任务》等。报纸在党组织和抗日军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党和群众联系在一起,使广大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成为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冀鲁日报》是抗日军民的精神食粮。报社除坚持印报纸外,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石印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马列主义初步》两本书。几十万字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先要一笔一划地用毛笔写在药纸上才能制版、印刷,且印刷物资紧缺,报社足足用了一年时间,终于把两本书送到了广大党政军干部手中。

《冀鲁日报》是鼓舞军民斗志的号角。报纸经常报道边区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胜利的消息,以及根据地生产建设、民兵、青年、妇女活动的消息。如1941年秋,刊登了这样一则通讯:驻宁津县的一伙日军扮成老百姓下乡偷袭,把两挺机关枪装进麻袋绑在小推车上,装作赶集的。结果弄巧成拙,被探明情况的宁津县抗日游击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丢了机枪又折兵。这消息迅速在各地传播开来,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冀鲁日报》是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1942年10月,日本侵略者在边区推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宣扬“大东亚共荣圈”“建设东亚新秩序”等。报纸为揭穿日本侵略者的阴谋,发表了《人民不容欺骗》《“大东亚共荣圈”之实质》等文章,戳穿了日本侵略者的鬼蜮伎俩。1943年邢仁甫叛变后,边区形势恶化,叛徒特务横行猖獗。为稳定局势,边区开展了锄奸反特斗争,报纸及时报道了锄奸反特胜利消息,并刊登了《告敌伪书》《背叛人民死路一条》等文章,通过敌伪家属、各级敌工部门等渠道送到了敌伪手中,使那些干坏事的人心惊胆寒,再不敢胡作非为。一些伪军幡然悔悟成了八路军内应。《冀鲁日报》起到了震慑敌人、瓦解敌军的重大作用。


资料来源:

①李久泽回忆录:《把抗日的烽火点燃》

②高光回忆录:《在艰苦中生长》

③孙学文回忆录:《冀鲁边区抗日文化的片断回忆》

④《戴夫同志关于〈冀鲁日报〉的谈话记录》

⑤《中共冀鲁边区清河区渤海区党史大事记》

⑥《中共沧州党史人物·傅国光》


作者:寇永文   金连广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