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基地动态

Base dynamics

【巾帼风采】致敬冀鲁边区的巾帼英雄

在抗战时期的冀鲁边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善良纯朴,却不畏强暴;她们身躯羸弱,却敢于担当,她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柔韧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她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团结友爱、勇往直前,她们的事迹与精神,令人震撼,令人敬仰,令人怀念,令人尊敬!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

革命母亲—常大娘

常大娘.jpg

常大娘本名刘相会,9岁时就给乐陵朱集镇大常村聋哑人常培仁当了童养媳。“七七”事变后,枣乡大地掀起了抗日高潮,深明大义的常大娘携全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白天,她除了放哨、送情报,还帮助伤员做饭、洗衣服;晚上,她和丈夫带领一家人不辞辛苦地挖地道,用两年时间挖了一条长60米、高1.2米、宽80厘米的地道。这个地道不仅为当时地委、区委、县委的工作提供了安全隐蔽的地点,抗战的粮食弹药及上级重要文件也都存放在里面,凡是来常大娘家养伤、开会、住宿的八路军战士,都亲切地叫她一声“娘”。

面对敌人的疯狂扫荡,常大娘每次都是临危不惧,与敌人斗智斗勇,敌人围剿落空,就拿常大娘出气,用枪托打她,把她的头往墙上撞,尽管如此,常大娘每次都是咬紧牙关,绝不透露半个字。抗战期间,在她家养伤的战士无一暴露,在她家保存的文件,无一丢失,经她家掩护过的战士就有上百人,仅她能叫上名字的就有60多位。

新中国成立后,常大娘不向组织伸手,依旧以务农为生。常大娘曾经连任乐陵一至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乐陵遇到了大旱,常大娘带领群众积极抗旱打井,“乐陵的第一口深井就是在常大娘的带领下打的。”常大娘还不辞辛苦地继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工作,走机关、下企业、进学校做一些教育报告,为乐陵教育出一大批的有为革命青年。

1972年,常大娘病重,县委领导前来慰问,问她有什么要求,“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81岁卧病在床的常大娘的唯一要求。不久后,县里派人郑重宣布她已正式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常大娘在病床上举起颤巍巍的右手进行宣誓,她的眼睛里闪着泪花。宣誓后她让子女从包裹里拿出积攒很久的钱,握着县委同志的双手,把自己的第一笔党费交给了组织。1974年,常大娘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夹小包袱的抗日大嫂”—崔兰仙

崔兰仙.png

 崔兰仙,1915年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旧县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考入泊镇九师,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35年,崔兰仙从泊镇九师毕业,在旧县北街创办了当地第一所贫民小学。全面抗战爆发后,崔兰仙毅然冲破婆家的束缚,走上抗日第一线。她积极参与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组建,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崔兰仙的娘家就成了抗日堡垒户。 

1938年12月,崔兰仙当选为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主任。她经常夹着包袱走村串户和婶子大娘们诉说日军入侵,毁了平安日子,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启发她们支持家人抗日保家卫国。许多村民不知道她的名字,亲切地叫她“夹小包袱的抗日大嫂”。她先后指导组建了盐山、庆云、乐陵、沧县、南皮、宁津等县的妇女救国会,发动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她还筹办了边区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解放》月刊,指导妇女工作的开展。一年多的时间,她发展了20多名共产党员。在她工作的地方,村村建立了妇救会。

她毅然与不抗日的丈夫断绝了夫妻关系,并把小女儿托付给年近60岁的母亲。1941年的一个下午,母亲带着6岁的外甥女来到乐陵市大桑树村,见到了崔兰仙。崔兰仙深情地对女儿说:“孩子,别怪娘!娘不能照顾你,娘是为了赶走日本鬼子呀!”她拿出一双刚做好的新鞋给女儿穿,却怎么也穿不上,原来她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见过女儿了,女儿的脚又长大了。她愧疚的对女儿说:“下次娘见着你,一定给你带双合脚的新鞋。”

1942年6月12日拂晓,崔兰仙部队遭敌袭击。她将敌人引向自己。身负重伤,不幸负伤被俘。敌人要把她拉上马带走,她奋力反抗。敌人恼羞成怒,端起刺刀向她的腹部连刺数刀,崔兰仙献出了她27岁的年轻生命。

后人诗赞崔兰仙:“国难当头舍小家,津南抗战一枝花。边区璀璨星云烈,亮眼盐山那抹霞”。

慷慨就义的女英烈—许素卿

许素卿.jpg

1922年,许素卿出生在河北省南皮县许庄的一个中农家庭里。1940年春天,许素卿到东光县林家坊做区里的妇女工作。1943年春节前后,任南皮县妇救会干事的许素卿不幸被捕,严刑拷打,没有使她屈服。经过艰辛和不懈的努力,她同其他几个“犯人”一起成功越狱。

1944年3月间,调任济阳县二区妇联主任。许素卿到各村组织青年妇女上午校,学文化,解放思想。又在各村午校的基础上建立妇救会、姐妹团、儿童团等组织,受到了县委的表扬。在“动参”工作中,二区共有200余人参加了革命队伍,被评为济阳县“动参”模范区。

1946年农历6月18日傍晚,许素卿带着六辆装满慰劳品的大车,到济阳城慰问部队,国民党的巡逻队盯上了大车,把许素卿等人包围起来。许素卿为保护赶车的群众,不幸被捕了。敌人软硬兼施,用极为残忍的手段折磨得许素卿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她坚贞不屈,只要嘴能动就斥骂敌人。第二天清早,无计可施的敌人,将许素卿残酷杀害。

“刘胡兰式”的革命烈士—吴洪英    

吴洪英.jpg

 吴洪英,1911年出生于惠民县王家湾村一个农民家庭,18岁嫁给牛茁村的牛连奎。1937年,牛连奎毅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在牛茁村成立了秘密联络站。在丈夫的开导与影响之下,她逐渐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主动支持丈夫,帮助丈夫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一次为侦察日军在惠民城的军火库火力情况,吴洪英推着粪车掩护丈夫顺利完成了任务,为八路军顺利解放惠民县城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惠民县成立了各级人民政府。牛茁村也建立了自己的基层政权。这时的吴洪英,由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吴洪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动员妇女参加妇救会、秧歌队,斗地主恶霸,搞减租减息,使群众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1946年8月8日,山东渤海区党委工作队在牛茁村开会,被国民党还乡团牛子明一伙匪徒包围。吴洪英为掩护工作队安全转移,不幸被捕。敌人将她吊在树上严刑拷打,要她供出工作队干部的姓名、住址。她始终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她被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仍坚贞不屈,在场群众无不为之泪下。敌人无计可施,便搬出铡刀相威胁,而吴洪英毫不畏惧,毅然走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后,被誉为“刘胡兰式的革命烈士”。

抗日女模范—盐山魏大娘

 在沧盐边缘的吴小庄,有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母亲—魏大娘,她是当时冀鲁边区军民称颂的抗日模范。

魏大娘是盐山县吴小庄人。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后,魏大娘到处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8年初,她唯一的儿子魏希荣成为吴小庄村的第一名共产党员,魏大娘还积极支持丈夫魏培如当上了村公所的财粮会计。魏大娘全家抗日,她的家成为坚强的抗日堡垒。中共沧县县委一度转移到魏大娘家,县委宣传部的油印机、纸张、印刷品,连同书报及秘密文件都集中到她家,对外称“民生报社”,实则是全县抗战的首脑机关,也是地县两级的联络站。

一天凌晨,区委会组织部王部长被敌人围在村里,魏大娘将其躺在炕上,盖上被子,装成受了中风的儿子。骗走敌人后,赶忙领着王部长出门转弯进入联络洞,又三拐两折出了洞口,进入交通沟。敌人三天两头偷袭威胁着同志们的安全,魏大娘发动全家老小一起动手,在家挖了个地洞,使同志们有了安身之所。

为躲避日伪特的追捕和迫害,1940年腊月开始,魏大娘一家被迫过上了居无定所的“游击”流浪生活。期间,日军策划了三次突袭,公爹魏振江和丈夫魏培如先后被日伪杀害,家中被洗劫一空。直到1945年新县据点拔除后,一家人才回家居住。

讨饭女交通—孟村邢大娘

抗战期间,邢大娘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出生入死打击敌人,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战斗,处处为穷苦人着想。在党的抗日宣传教育影响下,她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老百姓才有安宁的日子。

她把自己的小儿子邢观亭送到部队,参加了回民支队。1942年,小儿子邢观亭牺牲后,她忍痛又送长子邢观山参加了回救会。她自己也当上了党的地下交通员,她家成了党组织的交通站。从此,她以要饭为掩护,承担起为党的抗日组织传送情报、接送干部的工作,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她总是及时、安全地将情报送到党组织手中。

为了保护同志们,邢大娘在村外秘密挖了一个地洞,曾多次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勇敢地掩护我党抗日干部和武工队员安全脱险。

抗日堡垒—南皮姚大娘

微信图片_20220322164315.jpg

姚大娘,南皮县何七拨村人。1940年秋,姚大娘经中共南皮县委书记赵君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姚大娘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1943年5月的一天,日伪军对南皮县进行大扫荡,姚大娘不畏艰险,置生死于度外,掩护三区区中队战士安全撤离。后因被叛徒出卖,姚大娘不幸被捕。敌人把姚大娘绑在树上,任皮鞭、木棒、枪托雨点般抽打,她仍巍然挺立、坚贞不屈。后惨遭抄家、烧房,但她仍矢志不渝,一心支持抗日。

根据地妇女识字班.png

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妇女识字班

做军衣.jpg

妇女做军装

微信图片_20220322164733.jpg

妇女做军鞋

老大娘救护八路军伤员.jpg

老大娘救护八路军伤员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