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会刊优秀作品】革命先驱张隐韬
张隐韬(1902—1926),原名张宝驹,投身革命以后,为坚定自己的革命志向,改名张隐韬,号仁超。河北省南皮县唐家务村人,出身赤贫,父亲在其出生前给地主扛活累死,寡母将他寄养在郝庄外祖家以后去天津当佣人,他在外祖家长大成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人运动,1924年受党的派遣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受党的委派到河南国民二军从事军运工作。1925年秋,在津南创建农民自卫军,1926年2月,张隐韬不幸被俘,壮烈牺牲。家乡的人们一直误认为他是国民党员、老军阀。“文革”期间,在其外祖家搜出他的两本日记,被当作黑材料交到当时的凤翔公社,以后日记下落不明。本文作者与张隐韬邻村,是一位党史工作者,对张隐韬的研究有多年。作为革命先驱的张隐韬,为什么背黑锅几十年?怎么投身革命?有哪些历史贡献?又如何被平反昭雪?日记又如何被发现?本文作一阐述,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以飨读者。张隐韬如何走上革命之路?所有介绍张隐韬的文章语焉不详,介绍说,1920年冬天,张隐韬高小毕业,无力再升学深造,只好到天津去找给资本家当佣人的母亲,求人谋到一个铁路见习警察的差事。当时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列强侵略,军阀割据。在农村张隐韬目睹了农民“作牛似的活,吃猪似的食”(日记);见到天津卫失业的工人和灾民要饭讨食、露宿街头,资本家锦衣玉食。他痛恨那吃人的社会,立下了强烈的改变现实的志向。张隐韬在家乡上高小时,有一个老师叫兰秀山,天津一中毕业,教授数理。兰秀山是沧县(现为南皮)张古风村人,早年信仰共产主义,后来成为无政府主义者,追随国民党元老张继多年。当时在天津新中学会负责人于树德(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办的一所业余补习学校当教员。张隐韬在天津举目无亲,知道兰老师在补习学校任教,闲暇时便到兰秀山处闲聊。张隐韬日记中常有“到兰师处”的记载。其实这里是天津早期中共党员的联络点,天津学界革命领袖于方舟(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烈士)、安幸生(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烈士)、安体诚(1922年的中共党员,烈士)、于树德等,常在此秘密聚会,于是张隐韬在这里结识了他们,并接受了他们宣传的共产主义思想,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春,在此经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隐韬烈士,虽仅仅生活了24个春秋,但他创造的辉煌业绩,与世长存,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积极发展中共党员。1922年2月,在天津于树德开办的补习学校,张隐韬与于方舟的弟弟小于子介绍刘格平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刘格平说:张隐韬成为他的“革命指路人”,从此投身革命,成为津南党组织的创始人。1925年同张隐韬一起组建津南农民自卫军,1926年7月转为共产党员。至1927年2月,在津南地区10余个县建立20余个党支部,同时建立了中共津南特委,是津南革命火种当之无愧的播火者。张隐韬入党不久,北方区委派张隐韬、何孟雄等4人为工运特派员,活动在北京、张家口等地,以及京绥、京奉、正太铁路上。1922年2月,张隐韬、何孟雄介绍张家口市车务工人李泽入党,成为张垣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4年初,张隐韬做工运工作,奔波在张家口、北京、大同、内蒙等广大地区,每日只休息二三小时,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京绥路工人中建立了8个“cp”(共产党)秘密小组,把京绥路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张隐韬黄埔军校毕业后,1925年3月,受党组织派遣,同另外4名党员,到河南开封国民二军做军运工作,他们5人组成党支部,先后发展了军事教练所所长任警哉、独立营营长许权中等多人为中共党员,并在这两个单位建立了党支部。张隐韬参加革命后,虽然在家乡的时间不多,但还发展了马村的同学韩宝合、盐山佛王村崔清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张隐韬有搞工运的经验教训。1922年,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成为北方工人斗争的司令部。张隐韬被北京区委派为工运特派员。同罗章龙等先后组织参加领导了1922年8月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10月的唐山开滦五矿总同盟大罢工、12月正太铁路工人大罢工和1923年2月京汉铁路全线工人总罢工。在这些罢工斗争中,张隐韬因懂军事,负责工人纠察队的工作,与资本家、军阀斗智斗勇,为穷苦劳工争得了一些权益,工人阶级得到锻炼。工人把工会的决议、命令视为法律,表现了坚强团结的伟大力量。虽然没有取得完全胜利,尤其发生了著名的“二七”惨案,但给党领导革命斗争提供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彰显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坚强性、彻底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并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影响。同时,张隐韬也认识到,工人阶级要得解放,必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必须与人口最多的农民结成联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创建党领导的津南农民自卫军。张隐韬一向注重军事。在黄埔军校日记中,对彭湃组织的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农民到军校学习军事给予高度赞赏。他在日记中写道:“故今日cp(共产党)之加入军事活动,必普及于全国,……而全国的军事行动,足以压制资本家而制其死命!故我认为是应特别注意的一件事。”足见张隐韬对军事的重视。他说到做到。1925年3月张隐韬黄埔毕业以后,受党的派遣,到驻河南开封的国民二军做军运工作,在史可轩旅任副旅长。9月,国民军决定攻打盘踞在天津的奉系军阀李景林部。为建立党的武装,通过请示河南党组织,张隐韬去津南农村组建农民武装打接应,刘格平到天津组建工人武装打内应,然后汇合,在津南建立革命根据地。于是张隐韬带领三四十人,打着国民二军旗号北上,一路招兵买马,12月到泊镇,部队达到四五百人,举行武装起义,宣布成立津南农民自卫军,制定了军纪,宣布了反帝反封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纲领。随后举旗东进,到达盐山旧县镇(今千童镇),以“快邮代电”方式,向全国发表了《农民自卫军宣言》,活动在冀鲁边界5县。取消苛捐杂税,很多农民纷纷参加自卫军,部队很快发展到1200人。引起了反动势力的仇视,国民二、三军通缉张隐韬,部队欲转移到杨柳青与史可轩部会合,部队走到南皮城北,遭国民二军右翼弓富魁旅截击,张隐韬被俘,翌日壮烈就义于旧县镇。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组织领导自己武装的积极探索,是党早期抓农民武装斗争的一次尝试。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说:“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在这一点上,我们党从一九二一年成立到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战争的五六年内,是认识不足的。那时不懂得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不去认真地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不去注重军事的战略和战术的研究。”(《毛泽东选集》二卷,544页,1991年河北版)在这时期,张隐韬不仅认识到党抓武装的重要性,而且付诸实践,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旗帜鲜明,革命主张深得广大人民拥护;其次,打击地主豪绅和反动武装,震撼了反动派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其三,促进了这一地区人民的觉醒和地下党的创建、发展,为这一地区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的失败,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张隐韬的战友刘格平后来对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失败总结为:一、党处在幼年时期,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起义的条件不成熟;二、起义军成分复杂,没有严格的军事训练,党、团员少;三、孤军奋战,这些地方没有党的组织,孤立无援;四、群众基础差。没有给群众带来更多的好处,得不到广大群众大力支持。但起义军的失败教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武装,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张隐韬烈士,早期党员,发展党组织,搞工人运动,创建党领导的武装,最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并不被人们所认识,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张隐韬是国民党员、老军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郝庄曾接到给张隐韬来的大牛皮纸信封的信函,无人回函。文化大革命初期,在他外祖家搜出两本他的日记,被当作黑材料交到公社造反派。直到1980年代初,通过写党史,才被认为是革命烈士。1981年各县市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开展党史资料的征集。孟村回族自治县征集办主任王建西,为征集党史资料,到北京拜访孟村县革命老人刘格平,刘老谈到自己的革命指路人是南皮张隐韬,他是一大时期的共产党员。王建西将这一重大消息告诉了南皮县委党史征办室孙汝明。1982年,中共天津市委出版的党刊《支部生活》“近代史料专辑”,一篇文章介绍了刘格平1925年在天津的武装暴动,另一篇简述了“张隐韬组织津南农民自卫军”。引起沧州地区党史征办室的重视,张隐韬何时入党、介绍人是谁?是年,通过刘格平的介绍,地区征办室派员访问了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罗章龙,方才得知,1922年春,时任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的罗章龙,在天津介绍张隐韬加入中国共产党,张隐韬的党员身份得到确认。1983年,王建西、孙汝明为张隐韬立传,发表在沧州报,并登上地、省《地名志》。 张隐韬的革命身份何以被误解、埋没半个多世纪?张隐韬革命活动在1920年代初,党的活动不公开,后来国共合作又是国共双重党籍,张隐韬又从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毕业,打着国民二军的旗号组织农民自卫军牺牲,这给张隐韬的革命身份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在张隐韬组织农民自卫军时,曽回郝庄拜见他的老师单青选,老师不同意他搞自卫军闹革命,批评张隐韬,并告诉他说:“要好好得做事。”单青选主持编写的民国《南皮县志》,只在“学历”栏目记载“张隐韬,广东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在“大事记”记载: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国民军顾问庆云陈秀夫来县促办自卫,反对军队收枪。”陈秀夫(一些资料错误的写作:陈秀福),张隐韬农民自卫军副司令。在这里唯一有关张隐韬组织农民自卫军的历史文字记载,只是单老先生认为“办自卫”是错误的,不写他的学生张隐韬,而写陈秀夫,更增加了张隐韬的模糊面貌。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张隐韬的政治面目长期不被人们认识。1984年6月,革命老人刘格平携夫人回乡考察、省亲,去南皮唐家务晋谒张隐韬烈士墓,并捐资为张隐韬立碑。1985年春,南皮县人民政府镌刻“张隐韬烈士之墓”的青石墓碑,矗立在南皮县烈士陵园。1986年张隐韬牺牲61周年,罗章龙为烈士题词:党史部门得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68年,在张隐韬郝庄外祖家,搜出两本张隐韬写的日记,交到当时的凤翔公社。这一信息引起沧州地区、南皮、孟村党史部门的高度重视。1982年、1983年分别多次到凤翔公社、郝庄查找,问遍了过去的知情者,加之事隔十几年,有的人已经故去,始终没有找到,成了一大憾事。笔者是王古川村人,与郝庄一沟之隔,“文革”中尚在家务农。一日去公社开会,听说郝庄交来两本老日记,因好读书,便借去看了几天。印象最深的是,日记抨击反动军阀和社会的黑暗,张隐韬投靠黄埔军校,在上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君谓,已考过一次,你们来迟,须暂待两日,听本部的通知。觉得张隐韬了不起。对日记中的“cp”是共产党的英文缩写,不知所指。并将日记拿给当过自卫军的叔祖看。1980年代,笔者已在县水利局工作,受县党史办责成,曾去凤翔、家里、郝庄找过几次,无果。1988年笔者调县志办工作。4月8日下午,笔者与同室赵玉阁到县档案馆查地震资料,因日记常有风、雨、地震的记录。馆长王金凤在橱顶拿出一卷宗,后面写着:1968年7月22日凤翔公社在曾宝典家搜来的材料。卷宗第一页是凤翔公社国民党名单,下边是民国期间马村第三高级小学校长曾宝典两本校务日志。再翻下面是本日记,封面写有“日记,仁超”等字样。笔者一页一页翻阅,当翻阅到日记人从北京回家,经大庄子去郝家马村(郝庄)的记载时,勾起笔者20年来仅有的记忆,这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张隐韬日记吗?找了七八年找不到,现在找到了,心情极为激动。惊呼:张隐韬日记!随后在第三册(即第二本,共三本,只找到二本)日记序,发现了“隐韬”二字,进一步作了肯定。原来在几天前的4月8日,县档案馆王金凤到县公安局检查档案工作,发现这一卷宗为旧日记,作为附卷存在一边,为保存资料,征得管理员刘桂云的同意,将资料带回档案馆。功不可没。发现如此重要的史料,我们兴奋至极。晚上借来日记,连夜翻阅,写了一篇消息,翌日一早经档案馆审阅,共同署名,发往报社。5月15日沧州日报头版头条套红予以发表,22日新华社石家庄分社发了通稿,23日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同时转发。在全国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日记在《历史档案》《党史研究资料》全文发表。两册日记,共5万余字,均为毛笔竖写。一本记载1923年8月1日至1924年3月23日的革命活动,另一本记载,1924年6月20日至9月4日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情况。日记记载了张隐韬烈士搞工运的情况,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情况,以及他和毛泽东、何孟雄、邓中夏、张国焘、罗章龙等人的交往,同时记载了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部分活动,为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资料。日记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南皮县档案馆镇馆之宝,也成为张隐韬作为革命先驱有力的文字佐证。 《河北省志.共产党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中国共产党沧州历史》第一卷,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6月 《党史人物》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 《刘格平文集》沧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近代沧州革命史记》李继光编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 《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河北省政协学委会、省社科院、省党研室、省方志编委会,亚洲出版社,1992年7月 《 津南地区革命摇篮——马村三高》王玉良编著,冀出内准字(99)ad003号,1999年 《中共南皮县党史大事记》(1949——1999)南皮县委党研室、档案局合编
作者简介:
王玉良,南皮县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南皮县作家协会原主席,南皮县张之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之洞研究》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