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会刊优秀作品】——《98岁老战士张彬:深切怀念表兄吴匡五》
98岁老战士张彬:深切怀念表兄吴匡五
编者按:吴匡五 (1914—1941),原名吴观志。山东省阳信县后吴家店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赴乐陵县参加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训练班。1939年7月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1941年9月7日,率县大队活动在临邑城北苏家庙子时被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身负重伤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7岁。1943年冀鲁边区行政委员会曾将陵县更名为匡五县以作纪念。2015年,民政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吴匡五入选。
这是1986年张彬同志回忆表兄吴匡五烈士的纪念文章。
革命战争抛头颅,
英烈热血染国土。
革命不畏捐身难,
为民捐躯饮九泉。
张彬
吴匡五烈士是我的姨表哥。他是阳信县温家店乡后吴家店人,我是乐陵县小杜家村,二村相距七华里。我母亲只姊妹俩人,匡五是我大姨的大儿子,所以我家与大姨家来往密切。今以深切怀念之情,作些片段回忆,以表深怀永念。
家庭养育与成长
吴匡五原名吴观志,于一九一五年出生在后吴家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农)。我姨夫吴鸿儒是个省吃俭用,过日子心胜,勤俭理家,性情朴实温和,为人正直,与人方便,与人为善,爱帮助穷苦人家的庄稼老农。他除劳动生产、种地外,也是一个农村有名气的庄户医生,特别是对治疗小孩病症颇有经验,对一些疮症的治疗也挺拿手。他不论在家里或在地里干活,赶集上店,走亲访友,从不离他那用竹筒子精做的、装有各种针、带穗头的针筒。所以前后二庄、三里五村、十里八里,小孩有了病症,都来找他医病。他看病没有一定时间,不论白天、黑夜,饭前、饭后或正在吃饭,也不管在家或在地里干活、赶集、赶会,都是为群众义务行医的时间。他除扎针行医外,还自费买些药物,配些偏方、专方,为群众治病,效果独特。为群众治病所用药物,不收分文。按我姨夫的说法:咱没有别的力量,个人会点医道,为老庄乡治病解除痛苦,给人方便,比烧香念佛好多了。”因此在周围各村提起吴鸿儒来,群众满口称赞,威望很高。
我姨夫识字不多,总觉难处挺大,所以早就立志让儿子念书识字。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一直供应到聊城后期师范毕业。
我大姨虽是一个封建社会出身的家庭妇女,但个性开朗,懂道理,在家有权威,匡五念书她老人家支持。
吴匡五小学毕业后,考入了乐陵县立中学三年级。在中学时,勤奋苦学,成绩优良。但因常给老师提意见,说“老师讲的不好”“不让学生提问题”“对学生统治”等语言,与老师的关系闹的不好,因此便由乐陵中学转校到惠民省立第四中学读书。在惠民四中一年左右的时间,与校方和老师的关系又很紧张,特别是对国民党员老师。在讲课及其他一些活动中,常与老师和校方发生矛盾。校方认为吴观志(匡五)故意给老师出难题,不是个好学生。有一次一个国民党员化学老师刚下课,匡五在前面走,老师在后面走,匡五便故意和丁润生等同学们一齐把书向地下一摔并大声说:他讲的这个,除非鸡蛋不会讲。
老师大发脾气,气得向校方告了吴匡五的状。
这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匡五颇受影响。他同进步同学一道,参加游行示威和罢课斗争,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因此匡五以共党嫌疑被勒令退学(实际上被开除学籍)。十五六岁的吴匡五不得不返回老家,托了一些关系,又转学到乐陵中学入了四年级至毕业。
初中毕业后,被聘请到乐陵县桑家庄乡郝家村教书。十八岁的吴匡五不安于现状,仍决心继续考学。再加上有的同学考入了济南省立第一后期师范,有的考入了曲阜第二后期师范,所以他就更下了决心再考学,继续攻读。这是匡五的打算,但到了我姨夫和我大姨那里,就办不到了。两位老人坚决不同意再考学,特别是我大姨火气更大。老人的想法,供应到能教书,识文解字,能看文书,能写会算就行了。老庄乡如有个红白喜事,也能帮人家的忙。儿女满堂,有教书的,有种地的,在庄里也算是一个既有名气又有福气的好户。但是匡五想的根本没有老人家这一切的打算。他经过上中学这些反复坎坷,他到底想的是什么,老人家是不知道的。
到底匡五又怎能得以考入省立聊城后期师范的呢?是经过了一场尖锐的小斗争。
他自郝家教书回家后,向二位老人要求再考学,二位老人坚决不同意,火冒三丈。委托说情的人也不少,但也没起到作用(吴匡五个性温和,有礼貌,遇人总是笑嘻嘻的,庄里人都称赞他是个有文采的好孩子,所以老庄乡都愿意为他说情)。因此匡五就用了个消极抗争的办法,匡五说,不让考学愁病了,有七八天不吃饭。实际上哪顿饭也未少吃。因为他与我表嫂感情很好,表嫂也积极支持他再考学、升学。在这七八天中,表嫂除偷偷拿出窝头、饼子为匡五充饥外,并把自己少许的钱拿出来买点烧饼作些补充。七八天不吃饭,把我大姨吓坏了,二位老人就这样答应匡五考入了省立聊城后期师范。
一九三七年后期师范毕业后,正时“七七事变”,匡五只得在家务农,并在家里学做木工。在这期间,他常到我家去,我也常住在我大姨家,俩人经常闲啦话。我记得他和我开玩笑说:表弟你可别在家娶媳妇,好好念书,将来到外边找念书的媳妇才好啦。你知道有穷的、有富的是怎么回事吗?听说远处有共产党,他们来了,老百姓就好了。那时我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懂他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更答不上话来,心里也不装这些事。今天回忆起来,那时吴匡五想的是什么,就能清楚了,他是对伟大共产主义革命理想存有深刻的印象和思想的向往。
革命征途与为党捐躯
吴匡五革命思想是怎样产生?怎样走上了革命征途的呢?一方面由于家庭勤俭朴实,为人正直,专帮穷苦人家,使他深受其影响。这是他扎根为穷苦人,思想萌芽发展的开始;另一方面,在乐陵中学、惠民四中以至聊城后师读书期间,由于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方针、政策的影响,匡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游行示威和罢课斗争,并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使他从思想上已形成了对共产主义深刻的信仰,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这是匡五长期以来的期望和要求。
一九三八年夏,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到了乐陵县城,这是吴匡五踏上革命征途求之难得的黄金时机。对匡五来说,就等于人在家中坐,福从天上降似的。匡五于一九三八年初秋,徒步来到了乐陵县城,经孙晓峰同志介绍参加了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同志为校长的军政学校,并在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之他又介绍了本村吴鸿吉也参加了军政学校学习。
匡五在军政学校结业后,党分配他到冀鲁边区党委举办的机关报、烽火报社编辑部工作。同年冬,庆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调庆云县政府任民训科长(即教育科长)。在庆云县任教育科长期间,对教育工作有所创新。他一方面广泛动员文化人才和老教员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组织他们在各村任教,较普遍的组织建立了小学校,特别是有计划的建立了中心小学。因成绩显著,赢得了县长傅炳翰同志的赞赏。一九三九年春,调任专署民训科长。在这期间,吴匡五对党的事业积极肯干,成绩优异,表现出了一定领导和组织才能,受到上级党组织的信任和重用。同年夏,冀鲁边区党委为了发展和扩大抗日革命根据地,调他到陵县组建抗日民主政府,七月九日任陵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吴匡五烈士夫人
吴匡五自幼勤奋好学,意志坚强,性格开朗,胸怀宽阔,不计小节,性情温和,才华过人。对家里过穷、过富从不打算。他突出的特点是尊老爱幼,对人很有礼貌。我表嫂是一个懂人情、懂道理的家庭妇女。匡五与我表嫂感情很好,他们生有三个女儿。两人对二位老人及三个女儿疼爱备至。但匡五自一九三八年直奔革命征途以至以身殉国,从未回家探望过敬爱的老人和妻子、女儿。
吴匡五烈士表侄张保平、外孙张会福与吴匡五烈士小女儿吴凤娥
匡五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本着艰苦创业的精神、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对创建陵县抗日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九三九年夏,他初来陵县时,干部很少,人枪寥寥无几,群众基础较差。群众长期以来存有旧的正统观念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在县境内,日寇盘踞县城,敌人据点林立,日伪不时频繁出动,烧杀抢掠,民不聊生。国民党的地方势力德平的“曹五旅”、吴桥的张国基、以及国民党的十军团(石友三)等部,与我们抢占地盘,不断与我军发生摩擦,破坏抗日事业。
吴匡五遵照冀鲁边区党委“关于开展陵县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受委任于危难之中,以坚定意志,本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披荆斩棘,向人民群众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政策,联合各界人士,广招人才,广泛动员组织各种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领导下,到一九三九年底,先后建立健全了三、四、五区民主政府,县大队发展到一百多人,并组建了三、四、五区武装区队,广泛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争。为了配合游击战,有力地打击和消灭敌人,还动员组织群众挖地道、修交通沟、拆除围墙、打狗、收藏粮食等。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群众破坏敌人交通及通讯设施,如破坏敌人公路、割掉电线、拔除电杆等。并有计划的开展反资敌斗争,从经济上封锁敌人,造成敌人吃粮的困难。历经奋战,经常给敌人以创伤和致命的打击,使人民群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吴匡五在党的培育下,具有坚定必胜的信心,他为了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孙晓峰、王其元等同志一起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特别是认真钻研毛主席《论持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培养了他革命必胜的信念。他经常说,毛主席说的对,“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最后胜利是我们的”。以此来鞭策自己,鼓励同志们。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领导和发动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工作中得到学习和锻炼。他任县长时,领导告诉他“要学会武装斗争,在战争面前,尽管你没有打过仗,胆量不够,但为了革命需要,你一定在部队面前勇敢沉着,不怕牺牲”。他的确实践了组织的期望,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和英勇精神。他以极大的毅力和胆量率领县大队与敌周旋。一九四〇年冬,陵县环境极度恶化。吴匡五满怀坚定必胜信心,化整为零,率领部分武装,始终在县境内坚持斗争。
一九四一年春环境进一步恶化,艰难困苦重重,县、区机关部队已暂时不能在本县活动。吴匡五带领县区机关和县大队转移到陵县、德县边境活动。在德县境内活动时,遇到德县、陵县、德平等七路敌人合围扫荡,匡五沉着、机警,巧妙的带领全体人员,在数路敌人的空隙间穿插行军,一天一夜奔走了三个县境,行程二百里,毫无损失。因此深得群众及干部、战士的爱戴,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0年,陵县东部已经形成了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虽当时陵县根据地并不太大,可是在二专区附近几个县中,开辟较早,工作基础较好,起着支援临近兄弟县(如德县、德平、平北、临邑)开辟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的作用。
吴匡五烈士墓
自一九四一年,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同志和吴匡五一起经常活动在陵县境内,以陵县的三、四、五区连同临邑城北的大沙河两岸,作为地委经常活动的中心。郝炬同志和匡五同志,在第三次游击活动中,深入到临邑城北敌占区的边缘区域开辟工作,七月九日同县大队百余人一起驻在苏家庙子村(临邑城北)时,被临邑、盘河、宿安、罗院、林子五处据点的日本鬼子包围。当发生敌情时,东边季家寨村友军和宿安的敌人已经打响,西边夏家村我一小部主力部队与盘河的敌人已经接触,临邑城的敌人乘汽车已至村东,罗家院的敌人也从村后包抄过来,情况十分紧急。匡五同志决定立即向南突围,绕道转移,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在突围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负伤,子弹打中左胸部 。县府秘书王工一同志背起他继续突围,跑了十几里路,当晚转移到平禹县姜家村(现属平原县)时,匡五同志伤势过重壮烈牺牲,时年二十七岁(虚岁)。
陵城区城市广场镌刻有吴匡五烈士事迹的石柱
为了纪念吴匡五烈士,表彰英烈,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经上级批准,由二地委书记何郝炬(现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志在干部会上宣布“自一九四三年始,陵县改称匡五县”。一九四九年,根据党中央“废除以人名命地名的指示”,匡五县又恢复原称陵县,“匡五县”名使用达七年之久。时隔四十年以后的今天,匡五的名字、革命业绩以及干部、群众当时怀念匡五县长的歌谣仍流传民间,有口皆碑。
吴匡五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人民的好儿子,是我姨夫、大姨两位老人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好楷模。
临邑县林子镇匡五小学
今天在“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中,我特别深切怀念表哥吴匡五。要学习他为党为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革命者的宽阔胸怀及革命胆量,学习他高昂的革命热情,一心为公的高尚品质,艰苦朴实、艰苦奋斗的工作业绩和为革命钻研业务的学习精神。他对同志关怀备至,特别对战士问寒问暖,把困难留给自己,方便让给同志。匡五表哥你安息吧!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四个现代化”一定实现,中华民族一定富强繁荣,人民将永远幸福,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
一九八六年九月七日
作者简介:
张彬,1923年生,乐陵人,1938年9月在乐陵参加东进挺纵军政训练班教员班。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边区、渤海区之阳信、乐陵、三边县、商惠、商河、德平县等地工作,历任区青救会、各救会主任,县各救会主任,县武委会副主任、主任,县武装部长兼宣传部长等职。1948年至1949年2月,两次奉命带领德(平)杨(忠)商(河)、德商等县七千多民工参加济南、淮海战役支前,分别任团长兼政委及团政委、党委书记,先后配合渤海纵队、华野九纵、华野十三纵作战救护、支援。
更多基地动态
-
山东省审计厅农业农村审计处项目组临时党支部与乐陵市审计局机关党支部到冀鲁边革命纪念馆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
乐陵市“四进”工作支队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
建华课堂山东分课堂德州课堂暨民建德州市委会骨干会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现场教学
-
乐陵市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现场教学
-
2024年乐陵市发展党员培训班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
-
省政府办公厅会议活动处党支部、德州市政府办公室机关第三党支部、乐陵市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三级党支部共建活动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山东女子学院党员干部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武城县分公司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
-
德州市委第六巡察组临时党支部、市委宣传部第一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走进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
-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党支部到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