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基地动态

Base dynamics

【《冀鲁边》会刊优秀作品】——《泉流石上 春回大地》

泉流石上  春回大地

                                                                                                                 ——追寻刘井战斗牺牲烈士高春泉(高鲁)记实

王青山

 高鲁,原名高春泉,1915年生,山东禹城人,1939年6月6日牺牲在邹平刘井战斗中,对他的成长过程、英雄事迹了解、认识还真有个漫长过程。

认识过程

 对于邹平地区一带,一说起抗日英雄首先想到的是马耀南,1902年生,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北郊镇北旺庄人,天津北洋大学毕业,1933年任长山中学校长,1937年12月,抗日战争之初,发动学生参加黑铁山起义,与天福山起义、(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的)徂徕山起义,史称“三山起义”,为民族解放作出杰出贡献而彪炳青史。1939年7月22日,在桓台牛王庄战斗中壮烈牺牲。
 对于高鲁烈士是陌生的,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是2014年,那时我到邹平党史办工作不久,我接待从淄博高校退休的老教授、《马耀南传》作者高元盛先生,与他交流一些邹平党史信息、查阅邹平党史资料,他是邹平市焦桥镇高道口村人,早年到淄博工作,对他严谨治学风格很是敬佩。在交流中他提到高鲁烈士,我一脸茫然,高鲁烈士?没听说过,所接触的资料中没有高鲁烈士的信息。一次,他给我带来一份四开的文学小报,是家人找人组织编写的,大体浏览了一下,没有深深地阅读、过深的认识,让办公室人员保留好资料,以备后用。高鲁是位什么样的烈士?从此,高鲁的名字萦绕在脑海之中。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邹平党史与邹平电视台开展了采访抗日老兵活动,抢救性保留下许多宝贵声像资料。7月,我带着工作人员冒着酷暑来到刘井烈士陵园,瞻仰烈士陵墓,第一排中间位置就是“高鲁烈士之墓”,当时了解到:高鲁烈士是刘井战斗中牺牲的最高军事干部。
几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单位也从党史办调整到人大工作,对高鲁烈士没有过深研究。期间与高元盛先生交流过几次,在谈到高鲁烈士家人时,无不为高鲁的妻子华心珍、女儿高青莲一生遭遇所动容。华心珍生了女儿后,一生每天都在期盼丈夫归来,从早晨希望开始到晚上失望结束,几十年后得到丈夫为国壮烈牺牲的确切信息,最终未能企盼到丈夫遗骨从邹平刘井烈士陵园迁葬到禹城魂归故里时刻,在悲苦中度过一生。谈到高青莲一生为寻找父亲的磨难过程,对高鲁烈士总觉得有失公允。我对高鲁烈士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020年疫情期间,应高元盛先生之约,我电话采访了高青莲女士,她出于对我的信任,把父母及自己的一生经历向我作长时间倾诉,多次哽咽中断,随后给我快递来很多有关高鲁烈士的资料、图片,包括高春泉烈士证,觉得有种责任在肩的感觉。当时我说:“您父亲的烈士证,这么重要的证件用完后我再给您寄回去”,她说做个重要纪念吧。至此,我才真正认真阅读这些资料。
2021年3月19日,大清早,突然接到高青莲女士的致电,说:她已到淄博山东理工大学外甥女家,要到邹平拜访我。我忙不迭说:您这么大年纪,还是我到淄博拜访您为好,争执几次还是我到淄博为宜。到高元盛家时已是接近中午时分,第一次见到高青莲女士,她1937年11月生人,中等身材,身穿暗红色外套,浓密白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肢体语言丰富,没有语言障碍,是位性格开朗的女士,谈到她的父亲和母亲时眼含泪花、声音哽咽。我们也为之动容。
交谈中,她表示为她父亲著书是她的最大心愿,高元盛先生与我表示:谈何容易。她解释说:“我父亲如果是一般烈士,我也不会这样做,他是毛主席的学生,不宣传出去,心里过意不去。再一方面,我父亲当年是禹城县最早的党员,是撒播火种的人,他离开禹城赴延安后,他发展的党员很多牺牲在抗日战场上,成为抗日英雄,在很多书中大加宣传,对他父亲只是几句话带过,有宣传不够的感觉。”
我带着深深的感情倾听着,这些故事在胸中激荡,我表示用有限的文字努力帮助再现百年风云。

为了增加底蕴,5月8日,再次赴刘井烈士陵园,拜谒烈士墓,倾听1948年出生,1985年开始看管烈士陵园的刘德龙先生讲述发生在刘井战斗中烈士故事。


b705b0612a13f3dc528a337669ab415.jpg

1985年开始守护革命烈士墓的刘德龙

生命诞生

据2010年编的《高氏三支族谱》谱叙介绍:1507年,高氏祖高顺从即墨南关迁至禹城红庙高庄,1662年,七世祖高廷佐为耕耘之便另立新高(村)。三支十世祖高书乃名流大清太学生,太学是当时设在京城里的最高学府,三支中先后高书、高克笃、高克符、高本坚、高本灜、高尚坤等都在太学学习过,新高村之“文华村”源于此,又因民国后禹城县第五完校建于本村,为周围村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的学生,使新高村更加扬名。  
高氏十五世高心恒、史氏育有高春泉、高春元二儿,高秀兰一女。高春泉在家庭殷实、文化背景丰厚的社会环境中诞生,是高氏16世。出生时间不应该有问题,大量回忆文章、资料都显示是1915年出生,或许由于受1983年1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布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记载:“高春泉,1912年生,籍贯山东省禹城县李屯公社”的影响,开始家人为了和烈士证的表明时间一致含糊其辞地说是1912年出生,后经与高青莲多次深入探讨她父母的出生时间才最后确定下来。具体出生日不详,是在1915年6月(过麦时节)出生的。

求学成长

出生于书香门第、亦工亦农富裕家庭的高春泉,1921年以6岁冲龄接受私塾教育,开始诵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教材,由于受家庭良好氛围影响,聪明好学、刻苦读书的高春泉自然各方面都很优秀。
1928年,禹城八区的最高学府县立第五高小在本村正式成立,八区的少年学生由私塾学习转为高小学堂。这一年,高春泉13岁,与大他五岁的高唐姑娘华心珍结婚。那时的高春泉受着新潮思想影响,关心时政,思想活跃,在婚后对华心珍讲:以后妇女不受压迫,也不缠脚了,不受婆婆气了,妇女不怕丈夫了,也不盘头了,都剪发。少年高春泉在学校里、在同学小朋友中不断宣传“三民主义”、宣传爱国思想,小小少年,思想紧跟时代,很有鼓动性、组织力。
1930年,高春泉考取济南省立一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惊全国人民,他积极参加山东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团,成为班内组织宣传示威活动的骨干。1934年,春泉考取曲阜二师,编为九级三班,任班长,邓又樵任副班长,在学校活动中由于组织才能出众,与万里(1916~2015,后成为国家领导人)同被选为学生会成员,他们组织“读书会”,召集同学读进步书刊,鲁迅、田军、肖红、邹韬奋、高尔基等国内外进步作家的多部作品,同学们争相阅读学习。使同学们明确人生革命方向,为走上革命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曲阜二师学生浩浩荡荡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张贴标语,高春泉带动同学散发宣传材料,自编自演话剧。李一民(1917~?,济南市商河县人,1945年曾任中共禹城县委书记)1981年在讲到那一时刻时说道:在曲阜二师上学时,大小事都与高春泉商量,那时学生忙得站不住脚。
1936年,高春泉曲师毕业回到禹城八区连五高完小任教,此时的他全身精力投入到革命活动之中,经常召集进步青年王汝清(王克寇)、于曼青、高惠东、高凤灵(高谋洗)、陈宪诗等人到他家南院开会,讲国内外形势,宣传党的主张,开展“民先”活动。这些青年后期都加入了党组织,多名同志牺牲在了抗日战场,多名同志成为禹城的党组织负责人,建国后多名同志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当时连五高完小校长叫赵春雨,他反对学生参与游行示威、反对学生对政府的举动,就处处阻挠学生的行动并报上级。秋天的一天,春泉带领学生上街散发传单、高呼爱国口号,声势浩大,这一举动国民党县长徐中晟知道后胆战心惊,亲自带领300多人,荷枪实弹前去镇压。紧急之下,高春泉振臂一挥质问徐中晟县长:我们爱国有错吗?要求收回国土有错吗?我们宣传抗日救国救亡有错吗?三个质问令徐中晟哑口无言,他怕事闹大,灰溜溜回去了,气急败坏的县长这股气没出,当晚便指派人逮捕高春泉。高春泉早就料到他们会有这一手,处于安全考虑早就离学校到曲阜而去。

生死茫茫

多份回忆材料显示,高春泉于1937年6月秘密离别身怀有孕的妻子华心珍,到哪里去了?不知道。1937年11月,他们的女儿出生,祖父高心恒取周敦颐《爱莲说》中“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意给小孙女取名“青莲”。
从记事开始,小小的青莲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回家就缠着妈妈要爸爸,妈妈总是眼噙着泪说爸爸出远门了,不久就会回来,小青莲就是在这样美丽谎言中天天入睡、醒来,企盼着爸爸早日归来,就这样度过了她的幼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
本来高家田产很丰厚,家里有前后院几十间房子,雇有3名长工施种100多亩土地,爷爷高心恒、叔叔高春元到济南拉货运,在济南有店铺财产。由于战争、由于母女懦弱,一切变为泡影,店铺被人霸占,小青莲母女到济南投亲,连住都不让。1948年解放济南时,她们母女就住在砖瓦厂的窑洞里。在这样辛酸、艰难过程中,母女为别人洗衣服、糊火柴盒,挣钱度日。在这些年中,一个坚强的信念在支撑着她们:一定能找到爸爸。小青莲勤奋地学习,别人都劝她妈妈:一个女孩子,怎们还这样拼命读书?华心珍说:一定让孩子读好书,我要读好书的话,我丈夫早就带着我走了。
1954年,青莲高小毕业后学过缝纫,1957年在青海某陶瓷厂工作一年,1958年招兵至新疆建设兵团,1961年底与四川1936年生人的部队干部孙绪红结婚,婚后育三女,后过继五弟一子。文革期间,丈夫孙绪红因岳父下落不明,有叛逃台湾之嫌,被挨批判、写检查,身心疲惫。1978年,因病去世。
1964年,高青莲向部队首长反映她父亲的事情,请求组织上帮助寻找,部队组织上很重视,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函,请求寻找高春泉的信息资料,在企盼中,中组部回信:查无此人。这一信息对高青莲母女又一打击。
青莲结婚后接母亲华心珍到新疆一块生活,这时的生活比建国前后好多了,母亲眼泪变少了,一个诺大的心结一直在心底,在煎熬中度日,企盼着丈夫能有个好结局。1976年,丈夫查出病后母亲就回山东高唐与一侄子一块生活。

解开谜团

2020年,高青莲女士给我快递来多人多篇回忆她父亲的文稿、书信材料,有高鲁1938年8月从延安转到山东战区过程情景描述资料,当时我在考虑:这些资料从哪里来的?这些转述,不是第一手材料,没经证实,怎敢使用?
2021年3月,见到高青莲女士时,她给了我一本由高克亭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我的革命生涯》一书,这本书再现了省领导高克亭(1910~1998,陕西府谷人)一生的波澜壮阔,其中对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光作了详细记载。我这才明白,高鲁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回山东战区的过程这样详细,原来是因为高克亭与高鲁同在延安一块学习,是同批回山东战区的干部,有共同的过程经历。


ff97a4ef88ee05df7b820dace916ce4.jpg


高克亭同志回忆录

1986年,由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的《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1921~1949)书中记载:
一九三八年十月来山东工作的干部名单载录:
一九三八年十月,受党中央的派遣,由黎玉、张经武率领从陕北来山东工作的干部已知者有:江华、马千里、徐斌洲、包剑寒、高克亭、高鲁等135多人。


f3776286aa7c37976108a0277547ba5.jpg


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                   

9f26d654854196568ab50c4b843c23b.jpg

 1938年10月由延安赴山东战区的干部名单


高青莲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生活在新疆地区,寻找父亲的心愿一直铭刻不忘,时刻关注着信息的变化。前文提到过的高春泉1934年考取曲阜二师学习时的同学邓又樵,一直没有离开曲阜师范,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也一直关心着同学高春泉,1979年一次到济南参加教育工作会时,他就寻找禹城来开会的人,找到了前去开会的在禹城县教育局工作的刘志荣,就问他:禹城有个高春泉,你知道不?刘志荣回答:高春泉是我一家嫂子娘家哥哥,几十年来没有找到他,好苦啊。
邓又樵开始通过北京熟人关系寻找同学高春泉的下落。
由在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工作的李长瑞(1920~2014,禹城市李屯乡后赵村人,与高春泉是远房亲戚,幼年曾在高家生活多年)1984年10月5日提供的《有关高春泉、于曼青、王汝清三位烈士的资料》中记载:
直到1979年,由黎玉、张经武等领导同志证明,才知道高春泉,后改为高鲁,三八年随黎玉等领导同志来山东,任支队长兼政委,在山东桓台一带活动。三九年与日寇激战中,亲临前线指挥时英勇牺牲。
至此,我们才知道高春泉后改名高鲁。
这个信息高青莲及时得知,如晴天霹雳,天天盼、年年盼,几十年盼,原来父亲早已为国壮烈牺牲!
平定下情绪后,好多疑问涌上心头,摆在面前,父亲是抗日英雄,在哪牺牲的?墓地在哪儿? 
在李长瑞、邓又樵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高春泉烈士身份于1980年7月14日被山东省政府批准确定,1983年11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盖印章签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高春泉同志 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227d82738eea23b90162cdf8130a0e2.jpg

高春泉烈士证书

 1981年秋,高青莲把孩子托付给战友照看,请假回山东高唐找父亲。孙铁民(1915~2007,淄博市张店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孙家庄人,曾任济宁副专员等职)派家属刘争峡带着青莲到北京,找到景晓村(1917~1994,济南市章丘区斋科村人,1939年任清河特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农机部常务副部长等职)、黎玉(1906~1986,山西省原平市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农机部副部长等职)、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霍邱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等人,老战友们都把高青莲当作自己的孩子,关心备至,提供了她父亲很多生命生活信息,并深深为没有保护好高鲁、没有及时把高鲁牺牲的信息告诉家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对不起青莲及家人。景晓村及时把青莲的情况写信告知了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第一书记)的高克亭同志,请予照顾好。1984年底,青莲提前办理退休手续,1985年5月回高唐与母亲一起生活。

生命历程

 梳理这些繁杂的信息,可以得出高春泉的生命轨迹,1937年6月底,高春泉穿着邓又樵给的衣服从曲阜出发奔赴延安,在延安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多,聆听毛泽东、刘少奇、陈云等领导人的时政报告、讲话,得到各种锻炼。1938年8月21日从延安出发,由黎玉、张经武(1906~1971,湖南省炎陵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最后受迫害惨死秦城监狱)带领100多名抗日军政干部奔赴山东战区,临行前,毛泽东、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领导会见了这批干部,毛泽东同志作了殷殷嘱托讲话。经历两个月跋涉,一路行军,一路抗日宣传,10月底,来到中共苏鲁冀皖边区省委所在地沂水岸堤。
 11月,高鲁、徐斌洲(1912~1996,今湖北红安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马千里(1901~1992,山东博兴县人)、包剑寒( ?~1940,辽宁辽阳人,因“托派”错杀,后平反为烈士)等分配到清河区一带作战。
由桓台县党史工作办公室编,中国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中共桓台地方史》(第一卷)第77、78页记载:桓台县从1938年8月开始组建地方武装,建立了“桓台二区独立连”。1939年春,为加强和统一对地方武装的领导,以适应地方武装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中共清河特委决定,长桓地区的地方武装组建“长桓独立营”,刘鸣岐任营长,耿汉亭任副营长,高鲁(从延安派来的政工干部)任教导员,下设三个连,共300多人,经常活动在杨家桥、马王庄、曹村、卫固、冶里、军屯、四宝山、六天务一带。
1939年5 月中旬,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开展邹(平)章(丘)齐(东)工作,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战略意图,八路军三支队、清河区特委机关等单位3000多人由焦桥三元庄等地向西转移40多里至邹平县第九乡(今邹平市魏桥镇)刘井村、马庄、韩家、郑马等十几个村集结,驻扎在群众家中,长桓独立营,就驻扎在离刘井村以北近十里外的马庄村。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很容易被日军发觉。
果然,6月5日,济南日军调集九户、魏桥、青城等地2500多名军队前来扫荡,又从邹平、长山、周村、张店等地调来3000多日伪军增援。
刘井战斗从6月6日清晨,一直打到黄昏时分,打了一整天。这一仗,三支队以牺牲200多人的代价消灭日伪军800多名,其中日军417名。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灭了日军威风。建国后,刘井战斗与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战斗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这一著名战斗在2019年10月电视连续剧《一马三司令》作为重要内容在中央电视台八频道中播出,随后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又播出。高元盛先生写的《马耀南传》中以及由我写的《走进马耀南生命里》、2020年8月13日我写的发表在《今日邹平》的《长桓独立营 血战刘家井》文章都作过详细介绍。
高鲁就是在这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他怎样牺牲?在众多资料中都没有说明这个过程,难得高鲁当时部下二连指导员许新安1987年5月4日写给高青莲的《关于高鲁同志牺牲前后的某些情况》一封信中,有亲眼所见表述:
高鲁,高个子,约1.75~1.80 米,团团的脸,白白的皮色。他原是去延安学习,从延安派到山东渤海区(1944年由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建立)四边独立营,四边即:长(山)桓(台)临(淄)益(都)任教导员。时间是在1939年1、2月。那时我们都是纯正青年、思想单纯、生活朴素,在那样艰苦生活中,终日愉快地工作着。我们是一块工作生活的,相处几个月他就牺牲了。
他牺牲的情况:(1939年6月初)我们独立营随(八路军三支队)大部队西去邹平靠近章丘县(今济南市章丘区)开展工作。司令部设在刘家井,我们独立营在该村北近10里的马家住两天,我与你父亲(高鲁)等一块到司令部开会,回来时就当面通知晚上行军做准备,我们也估计要行军的,因为每晚行军是老习惯了,一住两天不走就不放心,可是做好行军准备直到晚上11点还未见通知,大家就疑虑,不知有何变化。我们做准备时,就有情报说敌人正在调动准备扫荡,为何没行军至今(1987年)未知。
又住一夜,即6月6日,早上拂晓前,我们尚未起身,门岗报告,西门发现敌情。我们立即组织部队在村围子墙上隐蔽观察敌情。约五点钟时天已大亮,看到敌人的骑兵一队队的从北门扑向我们前沿村住地马庄。我在墙上看到敌人马队窜入墓地大坟茔下马卧倒。我们这时即向敌人猛烈射击,敌人即用比我们强好几倍的武器向我们打来,敌人的武器都是轻重机枪和小炮或掷弹筒,我们是老毛瑟(枪)、章丘造(枪),什么炮也没有,像这样面对面地(的)打,又是被动,不易取胜。所以,看到围子墙上卧不住人了,围子上下炮弹乱落,这时打算撤退。我刚下来围子走到东北围子墙里时就发现你父(高鲁)早已被炸死,腿被炸断,露出白白的腿骨,脸上身上都染了不少血。这就是我亲眼所见。当时,我们集合了部队向村外冲击,顺沟跑,敌人发现了虽打枪也没截住我们。
你父亲被炮弹炸死,是敌人向围子上打机枪、打炮时遇害。
 这就是许新安所写信件主要内容。徐新安,曾用名路新,1916~2003,长山县六区(今邹平市焦桥镇)刘桥村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10月入党,曾任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独立营中队政治指导员,建国后,曾任山东省水产厅某处处长,地质部青岛地区所负责人。

战场采撷

一、在6月6日刘井战斗血战中,各村都在炮火连天中,刘井北侧的韩家村由于没有很牢固的围子墙作屏障,村子几次被日军攻陷,几次被八路军夺回,下午时分,村子最终被日军攻陷,这时20多名担任掩护任务的战士和36名伤病员被困在村里。日军从四面攻进村,见房子就烧,见人就杀,浓烟滚滚,一片火海,全村400余口男女老少和50多名八路军战士面临一场灾难。
战士们边打边退,趁着烟火跑到村民明庆水夫妇的小店。明庆水妻子看到这些陷入危险的战士,当机立断,毫不犹豫把他们藏在后院的屋内,锁上门。自己赶紧换上多年不穿的和服,背上刚满3岁的儿子来到前门的大街上。韩家村现早已大火弥漫,在枪林弹雨中怎么突然出现一位穿和服的日本妇女?原来早在1920年后,村民明庆水因生活所迫,到日本东京打工,随后与日本姑娘田美君子恋爱结为夫妻,1930年,田美君子告别故土,随丈夫明庆水回到家乡,改名田美君。正在烧杀抢掠的日军,在街上突然看见穿和服的日本女人,即兴奋又惊讶。这时田美君子用日语跟日军说,八路军已全部撤走,村里全是些善良的老百姓,不要再残害他们了。田美君子说得日军小头目目瞪口呆,只好说,我作不了主,你到村外去找松本少将。田美君子指着小店说,这是我的家,请你保护好。她冒着呼啸枪炮声、背上儿子,来到村外找到松本,一会儿日军撤出村子。
日军一撤走,田美君子悬着的心才落下,赶紧招呼村民出来救火,并让躲在后院的八路军战士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在人群中救火。天黑后,战士们和伤病员安全转移。田美君子见义勇为的行动,保住了韩家村老老少少400人的生命,掩护了50多名八路军战士。
从这以后,田美君子,一直受着韩家村及周边村民的爱戴。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去世时,村民自发为这位救村民的日本普通女性送别。据说,杨国夫司令员建国后写信对田美君子表示感谢并询问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这些信件随葬而去。
二、6月6日,三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刘井村的血战到黄昏时,八路军有些吃紧,日军眼看就要攻陷,突然一阵狂风暴雨从西北袭来,黄沙漫天、飞沙走石,人睁不开眼,八路军战士利用这一独特天气,四处迅速撤离战场。这一天气情况,很多参战人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如果没有这一半小时的有利天气,后果更不可预测。当天晚上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往西撤至章丘索庄一带。6月7日,日军车队、马队四处寻找八路军战士,横冲直撞,战士们被冲散,一周后才陆续回到焦桥李套等一带集结。这一仗,长桓独立营受到重创,营级干部全部牺牲,后集中时,仅有30余名战士归队。
三、血战刘井后,迫使三支队做出重要战略调整,7月便开始向广(饶)寿(广)临(淄)益(都)边区转移,再取发展。7月22日,当部队转移至桓台牛王庄一带时被日伪军包围,激战中午时分,副司令员杨国夫敦促司令员马耀南离开战场,争执几次后,马耀南撤出主战场,带领几名战士撤退,经过附近大寨村丁字街时被早设伏的日军射中打下马,被围上来的日军乱刀刺死而壮烈牺牲,年仅37岁。

魂归故里

1981年冬天,青莲得知父亲众多信息后,紧迫地想看到父亲的墓地,便与在高唐县公安局工作的表弟一块坐汽车来到以前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邹平县,在一位民政局工作人员帮助下,坐拖拉机来到当时还叫魏桥公社,再辗转到刘家井,在大队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一片墓地,经确认高鲁墓后,青莲顿时匍匐在父亲的墓地上,撕心裂肺哭喊,为了母亲几十年苦难、为了自己几十年苦苦寻找、为了受牵连早逝的丈夫、为了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几十年来所受的委屈情绪倾泻而出,心痛父亲为国壮烈牺牲、心恸这些年来的遭遇,几十年来以泪洗面的生活涌上心头,高青莲痛心疾首向父亲、向苍穹倾诉、呐喊,一个小时后,高青莲痛定思痛,长歌当哭,后又到父亲的牺牲地马庄村第一葬地凭吊,走访知道父亲牺牲的村民,一位70多岁在高鲁身边参加过战斗的民兵,已经中风不能言语了,他激动地支支吾吾发出:你咋才来的,青莲激动地说:找了几十年,才找到。
经过这一悲伤攻心情绪过程,青莲病了,或许冥冥之中,高鲁灵魂中不愿女儿走,不走也不行。青莲带着病身、带着牵挂、带着常来看看父亲的许诺依依不舍离开邹平,回到高唐,把这个过程向母亲做了倾诉,母亲欣慰、向往的眼神深刻在高青莲心中,一个重要问题摆在面前,父亲的墓地怎么办?继续在邹平还是另有安排?需要青莲做艰难抉择。
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青莲几次到父亲烈士墓前拜祭、纪念,经常到父亲的老战友家,看望老人、了解父亲的一些情况,这些老战友大多是副部级老干部了,拿着青莲当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在家一住十几天、二十几天,也探讨父亲的墓地问题,这些老战友们建议,留在刘井就很好,和战友们在一块,开始青莲也接受了这一建议。随着母亲年纪的逐渐增大,母亲后事处理也日趋迫切,青莲在这样心理纠结中一天天过去。
2000年3月,母亲华心珍因病带着略有欣慰、不无遗憾,走完无尽苦难的一生,享年90岁。母亲遗体火化后,骨灰没有入葬,暂存在高唐纪念馆,还在等待青莲的一个决定。
经过两年苦思冥索,青莲还是决定将父亲遗骨移到禹城家乡和母亲合葬,完成母亲遗愿。
2002年11月初,高青莲带着省里的介绍信来到刘井烈士陵园,在县、镇、村负责人的帮助下,顺利把高鲁烈士遗骨起出,青莲很仔细地把父亲的遗骨分上部分、下部分分装在两个大旅行包内,为了不使遗骨摆放有错,在起遗骨时在白胶布上表明左右,遗骨很完整地租车运回到禹城家乡李屯乡连五高村。
青莲为了实现母亲遗愿和自己多年的夙愿,为父母置办两口木制大棺材,把父亲的遗骨摆好,把母亲的骨灰放进棺材里。
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高鲁烈士遗骨落葬仪式在村烈士墓地隆重举行,县里为高鲁烈士提供了覆盖党旗的骨灰盒。县、乡、村多名干部,众多村民、学生参加了这个过程,作为重要新闻,县电视台及时播出。
至此,青莲完成一个重要人生任务。


651e55b2c8e3d0bad3fb38fa79bab72.jpg

高鲁烈士在禹城家乡田地里的墓地

疑惑重重

在高春泉短暂生命里,由于那时战争原因,留下很多疑惑之谜,他具体出生日期就不确定,据青莲仔细回忆确定在1915年麦熟时的一个早上。
高春泉何时入党?在资料中有说是1933年入党,有说在曲阜二师时入的党,他是1934年考入曲师的。由于当时党组织活动都是地下秘密的,党员信息自然都保密,知道的人很少,很难确定下具体时间。
高春泉名字何时改称高鲁的?青莲一再坚持说父亲1937年6月离开禹城时把名字改成高鲁就告诉过母亲华心珍,并知道还叫高澄波,从寻找过程来看并不是这样子的,如果知道改称高鲁,在1964年请求组织寻找高春泉时为什么不附加高春泉曾改名高鲁?这样重要的信息会遗漏?青莲在解释时说当时就缺这个心眼,没有加上这个情况。在战争年代,为了保护自己隐姓埋名、改名改姓很普遍。
在组织写本文过程中,我做了多种准备、思考,当时就想既然高春泉1937年6月赴延安学习,应该有一定的入学手续吧,比如说登记表之类,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些记录吧,比如成绩表之类,毕业离开延安应该填写一些表册吧,比如鉴定表之类,我顺着这个思路在寻找,这些档案在哪里?
当怀着崇敬心情手捧着1983年高春泉烈士证注视时,心中总有一种不说出来就堵得慌的感觉,还是说出来吧。在烈士证上出生年月一栏是1912年,应该是1915年。“生前所在单位及职务”一栏中写的是:清河三支队长“恒”独立营  教导员,“牺牲时间地点原因”一栏中这样说明:“一九三九年  桓台县刘井子  对日作战”,这是有错讹的:应该是清河三支队“长桓独立营”,牺牲地点是“邹平县刘井子”。2015年换烈士证时,出生年月还是1912年,没有改正过来。籍贯改成了山东省高唐县,“生前所在单位”还是清河三支队长“恒”独立营,牺牲地点还是长“恒”刘井子战斗,没有改正过来,很是遗憾。希望第三次换证时处于对事实的尊重更正过来。
名字困惑,中华英烈网上、墓碑上用的高鲁名字,烈士证上用的高春泉名字,名字不一致,实际上是一个生命,只是生活在不同时期。不明这个过程,也会让人混淆的。
与青莲交流中,我提到有没有烈士的相片,青莲无不遗憾地说,以前家中有不少的父亲相片,经过这些年的变迁,现在一张父亲的照片都没有,也知不道青莲从哪里得到一张一位着装八路军时期服装的高大军人相片,说是他父亲,还找人为她父亲画过像,我也不敢确定,不敢使用。

刘井陵园

刘井战斗中,牺牲了众多八路军战士和众多平民百姓,平民都由家人安葬了,这些战士们怎么办?经请示,牺牲战士在牺牲地村就地掩埋,牺牲了多少位?当时没有统计,这些战士就散葬在刘井附近十几个村的村边、路边、湾边、井边,老百姓记着这些战士的名字。
1963年夏天,邹平一带连续多天下大暴雨,洪流滚滚从平地涌过,时任邹平县长的樊临照,视察水情来到刘井一片泽地,他被奔流洪水中有几个土丘受阻所吸引,就问周边村干部为什么不把这几个土丘铲平使洪水更快下泄?村干部忙说:这不行,那是革命烈士的墓,下面有烈士遗骨。樊县长一愣,怎么会这样?村干部们就把这些烈士们安葬情况向县长作了汇报,樊县长当即表示,烈士墓不能浸泡在水中,洪水退后,一定集中安葬。
1964年清明节前,按照上级指示周边村的革命烈士遗骨由贫农以上成分的人员参与,村民兵连长指挥,用柳木作成一米左右长的起盒(俗称小棺材)入殓集中葬在刘井村,供后人瞻仰纪念,共计73位。
在此后的20多年中,这片墓地没有人看管,没有院墙,树木折枝严重,处于失管状态。只是明确烈士后人才在清明节前扫扫墓,冷冷清清。文革期间外地串联的人也有闻名到墓地进行凭吊纪念的。1977年左右第二次扩建时修上大门,定名刘井烈士陵园。
1985年5月,前文提到的刘井村民刘德龙义务担起看管烈士墓的责任,至今天已36年。
墓碑有过四次变化:第一次:1986年时每座墓碑前是用二十几厘米长、十几厘米宽的柳木板条上写上某某某烈士之墓,插到墓前,让人们知道是位烈士,算作木制墓碑;第二次:木制墓碑变成水泥制作碑;第三次(扩建):2012年左右水泥制碑变成石头竖碑,建了院墙;第四次:2021年清明节前把竖碑变为卧碑,牌坊后另增加一座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战争场景人物的石雕。


7a8b90c0cc6c1cd796c9c14a0b08951.jpg

2021年清明节前增加的石雕群像

这73座烈士墓,28座有名字,大多为无名烈士墓,没有籍贯,有的因第二次起葬时由于两位、三位战士合葬,遗骨没法具体确定是谁,名字有别,遗骨不敢确定。后人更知不道怎样确定。
因一次战斗,由于牺牲烈士多,在一个村内建设一座烈士陵园,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不多见的。


c6ffedb2e5f252223d376ba6858b173.jpg

刘井烈士陵园

英雄赞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春泉潺潺兮,滋润田园,

英灵永记兮,世代相传。


                                    2021年5月14日

作者简介:
王青山 男,1962年8月生,山东省邹平市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1-1991年,在原邹平镇教委任过小学、初中教师,担任过初中教导主任、校长;1991-2013年在邹平县纪委、长山镇党委、韩店镇党委、县直机关工委工作,任过镇党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纪检组组长;2013-2016年,在邹平县党史办工作,任主任;2016-2020年,在邹平市(县)人大工作,任人大常委、教科卫委主任委员。主编《邹平县志(1986-2005)》(2017年版),主编《邹平年鉴》(2012-2016卷),主编:《山东省邹平县烈士英名录》《回首辉煌》(第一、二辑),编辑《沧桑巨变看邹平》画册等书籍;多篇文章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