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图说冀鲁边

Graph



冀鲁边区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600万,东临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南濒黄河,北到独流减河,南北两端紧邻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的重要战略据点济南和天津,包括当时隶属山东的乐陵、陵县、德平、阳信、商河、无棣、惠民、滨县、沾化、临邑、济阳等县,以及当时隶属于河北的盐山、东光、南皮、吴桥、新海(今黄骅)、宁津、庆云、沧县(东部)等共24个县。

1、冀鲁边区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于1938年5月,将河北省津南地区与山东省北部共24个县合并建立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由中共山东省委领导,是抗战初期山东6个战略区之一。在这里,成立了山东最早的民间抗日武装,发动了山东最早的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府,打响了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击日军的第一枪,转移出1.5万人的部队开辟了鲁西南、鲁南根据地。抗战期间,冀鲁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敌作战近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万人,有力牵制、打击和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它对于开创华北敌后抗战新局面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以及敌后抗日战场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冀鲁边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大后方”“试验田”的作用。在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而成的渤海区,处于中心位置,输送了大批主力部队、干部和民工支前,安置了大批山东、华东作战部队的后防机关,成为整个华东战场的后方基地。同时,冀鲁边区在抗战胜利至解放战争结束,就一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没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进入,党的政权组织健全,群众基础较好,党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决策,比如减租减息、土改、整党整军等,首先在冀鲁边区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再推广到全国各地。

3、冀鲁边区具有深厚的革命感情、浓厚的革命氛围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冀鲁边区600万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一时期,肖华、杨靖远、马振华、周贯五、黄骅等革命将领在此进行了长期战斗;开展了“三打灯明寺”、大宗家战斗、大桑树激战、铁营洼突击战等一系列重要武装斗争;涌现出牟宜之、余志远、吴匡五、徐尚武等一批爱国抗日县长,以及以“革命母亲”常大娘、“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等为代表的爱国抗日民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中国革命三大法宝,在冀鲁边区充分展现。八年抗战期间,有近百名县团级以上干部、10多万军民壮烈牺牲;在民政部公布的全国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中,冀鲁边区有10人名列其中。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