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集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学员名单的公告
关于征集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
学员名单的公告
1939年9月底,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正式成立,到1940年3月,军政学校总共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养学员2000余人,这些学员,对冀鲁边区各县党组织的发展,开辟工作,组织发动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军政学校的历史功绩与学员事迹是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全面挖掘冀鲁边区革命历史,更好地抢救和保护散存于社会上的红色历史资料,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学员名单及相关信息,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征集内容
(一)学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入学时间(期次)、在校期间职务及毕业后工作经历等;
(二)相关佐证材料:如学员照片、毕业证书、学籍档案、书信、日记、使用过的物品、回忆录,以及亲属或知情者的口述记录、历史文献中提及学员的记载等。
二、征集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
三、征集方式
(一)线上提交:将信息及材料(扫描件或清晰照片,标注“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学员+姓名”)发送至电子邮箱:llsjlb@163.com;
(二)线下提交:可携带材料原件或复印件,前往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乐陵市朱集镇枣林旅游路东侧)提交。
四、征集要求
向本单位提供资料者,应依法对拟提供的资料享有所有权,能依法独立处置,并承诺所提供的资料原始、真实、来源合法、不侵犯其他人的合法权益。受资料所有权人委托提供的,应同时提供委托有关的法律材料。
照片形式的资料,应是原始照片,并附简要的文字说明,包括事由、时间、地点、人物及身份(重要人物请说明其在照片中的位置)、拍摄背景、摄影者等。
实物形式的资料,应附简要的文字说明,介绍其来源、使用情况、背后的故事等相关信息。
六、其他说明
(一)征集到的信息将用于冀鲁边历史研究、红色文化宣传及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展陈,所有材料将妥善保管,严格保护个人隐私;
(二)本次征集为长期有效。
七、联系方式
0534-6637666
llsjlb@163.com
期待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同挖掘红色记忆,为留存真实、完整的革命历史贡献力量!
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管理中心
2025年9月5日
附: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简介
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前身是军政训练大队,由国民革命军敌后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简称三十一支队)筹办,校址在当时的乐陵县中学内。在以乐陵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的形势下,为了培养党政军基层干部,成立了军政训练大队。1938年7月8日,曾国华率领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孙继先率领的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抵达乐陵,为军政训练大队提供了领导干部和军事文化教员。军政训练大队的学员来自多方面。除三十一支队人员外,还有党政基层工作人员,同时广泛招收冀鲁边区各县的爱国知识分子。第一期学员400余人,训练时间为一个月。训练时间为一个月,科目有军事训练和政治课。政治课内容有部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敌伪工作、统一战线等,全部以油印的小册子为课本。课程内容对学员来说,都是从未接触过的新课题,主要有一般历史知识和共产主义基本知识,如红军长征史,近代史——包括太平天国、鸦片战争直到抗日战争等等。军政训练大队设有一个简易的图书馆。在学习期间,很多学员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转变了世界观,由单纯的抗日爱国思想转变为共产主义思想,并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9月27日,萧华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来边区后,在军政训练大队的基础上,正式创办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符竹庭为校长。学校规模较前扩大。学制由一月一期改为3个月一期。学校的教师大部是兼职的。冀鲁边区特委书记李启华、“挺纵”参谋长邓克明、“挺纵”政治部民运部长李青、宣传部长姜思毅、乐陵县战委会主任王国华等,都曾给学员讲过课。
萧华曾经多次给学员讲课。1938年10月,他在军政学校给学员作过题为《放弃武汉后的形势与当前的紧急任务》的报告,指出,武汉失陷后,日军将回师“扫荡”冀鲁边根据地,全区党、政、军、民要紧急动员,筹集钱粮,空舍清野,坚持游击战争,打退日军对冀鲁边区的进攻,保卫和巩固边区抗日根据地。萧华还对包括军政学校学员在内的边区各抗日团体作过《游击战术》的报告。萧华的报告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讲到中国抗战,从全国形势讲到边区抗战,从战略讲到战术,深受学员和广大抗日民众的欢迎。
军政学校第二、三期是办学的全盛时期。规模最大,人员最多,共11个大队,1000多人。学员的主要来源广泛,有正规部队的连排长,有动委会的干部,县、区、游击队的干部,有抗日的学生等。
1939年1月,得到日军回师华北“扫荡”的消息,学校即进行精简整编,大部分学员提前结业离校,余下的人编为3个队,学校更名为教导营。
乐陵失陷后,挺进纵队各机关和教导营撤出乐陵城。不久教导营在茨头堡又进行了整顿,撤消了第三队,保留了一、二两个队,教导营开往无棣县的西北部,在高湾以南海丰一带打游击。三四月间,又回到乐陵县境内,在城南二三十里远的村庄办学。
1940年初,第四期学员毕业,第五期开始。第五期为最后一期,学习了一个多月,教导营随“挺纵”参谋长邓克明开赴鲁西,活动在东阿、阳谷、寿张一带。3月,最后一批学员结业。从1938年9月到1940年3月,从军政学校到后来的教导营,总共举办了5期,培养学员2000余人。这些学员,对边区各县党组织的发展,开辟工作,组织发动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都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