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
视频

网上
展馆

网上
预约

微信
关注

微博
互动

常见
问题

在线
咨询

TOP

抗战文化

Anti-Japanese War Culture

冀鲁边军区主力部队发展沿革初探

冀鲁边区东临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和运河,南濒黄河,北到独流减河,直接威胁日军占领的天津、济南、沧州和德州等城镇,控制这一区域的南北海陆交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我党在冀鲁边区发展的主力部队发展沿革十分复杂且主力部队八次调出开赴鲁西和鲁南,现大体整理如下:

  (一)从救国军到三十一支队

  1937年7月15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在旧县镇成立,邢仁甫任救国会军事委员长,同时组建受军事委员长统辖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崔吉章、政治部部长周砚波(救国会政治委员长兼)、参谋长杨铮侯,下辖两个大队:1大队(沧县县委书记刘子芳贩盐武装50余人和崔吉章“绿林”武装60余人合编)大队长崔吉章(兼),2大队(王立朝和李子英民团武装100余人合编)大队长李子英。8月中旬,盐山张耀曾部编入救国军2大队。9月上旬,宁津县委负责人李广文、王见新和张策平率部100余人编入救国军2大队,同时,救国军部分领导人调整:政治部主任马振华、政治部副主任王见新、参谋长张策平;下旬,国民党韩复渠部驻乐陵三间堂村某营副官刘景良带部分武装加入救国军。10月上旬,救国军总指挥部改称司令部,仍受军事委员长统辖,司令刘景良,下辖七个团:1团(1大队改编)团长崔吉章、政治部主任傅炳瀚,2团(2大队改编,无棣县委书记石景芳和共产党员关星甫、丁润生部190余人亦编入)团长李子英、政治部主任李广文,3团、4团和5团番号归刘景良支配,6团(乐陵黄夹镇起义武装杜步舟部200余人与盐山杨铁珊、王恩庆部合编)团长杨铁珊(后杜步舟)、副团长周凯东、政治部主任张墨仙,特务团(庆云、盐山地方武装路牟班部150余人)团长邢仁甫、政治部主任马振华;18日,救国会9分会负责人崔岳南和13分会负责人范普权带100余人武装加入救国军,崔岳南兼任救国军政治部主任,范普权任救国军政训处长;下旬,救国军先后挫败刘景良拉走部队和崔吉章篡夺兵权的阴谋,随后领导人调整:救国会军事委员长兼救国军司令邢仁甫、参谋长周凯东(红军干部)、政治部主任崔岳南、副官长张耀曾、政训处长范普权。12月底,救国军根据当时艰难的处境,为便于开展工作,决定接受“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番号,司令邢仁甫、副司令王昭明、参谋长周凯东、政治部部长周砚波、政治部副部长崔岳南、副官长张耀曾、政训处长范普权,下辖1、2、3路和特务团:1路指挥刘子芳、副指挥郭盛云、政治主任周玉峰;2路指挥李子英、副指挥郑志英、政治主任李广文;3路指挥杜步舟、副指挥周凯东(沧州军事志记载任参谋长兼3路副指挥)、政治主任关星甫;特务团团长邢仁甫(兼)、副团长路牟班、政治主任马振华。

  1938年4月26日,河北省委支援干部到位,杨靖远任31支队副司令,李启华任31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是月,31支队收编杂色武装扩编到24路(1、2、3路和特务团是基本力量,我党掌握的仅9路、18路和22路,其他各部成分不纯,政治态度反复无常):1路刘子芳、郭盛云、周玉峰,2路李子英、郑志英、杨爱华,3路杜步舟、周凯东、关星甫,特务团路牟班、马振华,4路罗宝炎,5路冯立刚,6路张子良,7路杨朋祥,9路郑松林,10路李子扬,11路刘虎臣,12路张荣廷,13路不详,14路不详,15路不详,16路赵元顺、宋刚峰,17路张春阳,18路傅相吉、傅炳瀚,19路艾栋臣,20路仉鸿印,21路窦同义、石景芳,22路张策平、李永安,23路李景文,24路张奎芳。

  (二)挺纵来到冀鲁边

  1938年6月下旬,八路军115师永兴支队(支队长曾国华、政委李宽和)与129师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委潘寿才)由冀南开赴乐陵、宁津一带,增援冀鲁边区。7月9日,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成立,书记马国瑞(中共冀鲁豫省委宣传部长)、委员曾国华、孙继先、李启华、李宽和、潘寿才、杨靖远、邢仁甫;同时,31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冀鲁边区游击支队(后改称平津支队),司令邢仁甫、副司令冯鼎平、参谋长杨铮侯、政治部主任崔岳南,2000余人,下辖三个营又一个特务连:1营营长刘子芳、教导员李逸民,2营营长李子英、教导员姜清海,3营营长杜步舟、教导员关星甫,特务连(特务团改编)连长路牟班;31支队改编过程中,为照顾与国民党的统战关系,仍保留31支队番号(小31支队),司令邢仁甫(兼)、副司令王明昭、政治特派员石景芳,以刚收编的杨朋祥等少数不稳定队伍300余人为主组建了三个营:1营营长杨朋祥、2营营长仉鸿印、3营营长宋海豹,不久王昭明带1营在庆云县纪王桥叛变,2营和3营编入平津支队。9月,肖华、邓克明、符竹庭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赴冀鲁边区;与此同时,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成立,司令员杨靖远(兼,10月下旬牺牲,随后邢仁甫兼)、政治部主任刘贤权(后李宽和任政委兼副司令员)。10月上旬,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整编冀鲁边区部队:津浦支队改编为4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委潘寿才),永兴支队改编为5支队(支队长曾国华、政委李宽和、政治部主任刘贤权,下辖5团和6团:5团团长龙书金、政委曾庆洪,6团团长张策平、政委杨俊生),平津支队改编为6支队(支队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政治部主任崔岳南、参谋长程正杰);中旬,冀鲁边区军政学校(挺纵政训队为基础组建)成立,校长符竹庭、副校长曾庆洪、教育主任朱子伟,下设政治、军事和民运三个中队;21日,挺纵4支队调离冀鲁边区,先后分两批经泰西开赴鲁南(护送中央派往山东工作的张经武去鲁南)。11月,挺纵收编地方武装,先后成立洛阳支队(德平土顽曹振东部,后投靠国民党改编为鲁北保安5旅;1944年12月,被我军改编为八路军鲁北支队;1945年12月,鲁北支队改编为德平独立团;1946年5月底,德平独立团拆散补充渤海军区警备6旅11团)和泰山支队(乐陵县地方武装,支队长牟宜之)。

  1939年1月初,6支队1营扩编为7团,2营扩编为8团,3营和庆云县游击支队扩编为9团(不久并入7团和8团):7团团长李子英、政委崔岳南、副团长仉鸿印,8团团长杨铮侯、政委陈德、副团长杨承德。2月,周贯五、李子英和崔岳南率6支队7团调离冀鲁边区,经泰西开赴鲁南(翌年4月与115师343旅686团合编为鲁南支队仍为7团,10月,鲁南支队改编为115师教导2旅6团,原7团未能保留建制连队);是月,挺纵商河支队成立,支队长王权五、政委李逸民,初辖两个大队,后收编商河八区杨楼乡杨献臣自卫团和六区聂国均自卫团为3大队和特务队,发展到500余人。4月前后,挺纵津南支队(沧县地方武装)成立,支队长李宽和(后仉鸿印)、政委李恒泉。5月,挺纵乐陵支队成立,支队长王亦山、政委王国华、副支队长刘鸣平、政治处主任郝洪树;南皮县大队成立,大队长王道和、政委郑清霖;济阳县李汉仁、李玉文组织的“小延安”支队亦发展到100余人。6月,挺纵参谋长邓克明指挥5支队改编津南抗日自卫军独立2旅(1938年8月,傅继泽和康伯明在东光、南皮收编的地方武装李文成和王奎选部,下辖两个团又一个特务营1000余人)为运河支队,支队长李文成(1941年7月叛变)、参谋长傅继泽、政治部主任康伯明、党总支书记韩天伦,下辖五个连,300余人。7月,挺纵宁津支队(情况不详)和泰山支队作为第三批部队调离冀鲁边区,开赴鲁西;随后,5支队主力(曾国华率领)、5支队一部(王叙坤率领)、挺纵机关一部及特务营和军政学校(邓克明率领)作为第四、五、六批部队调离冀鲁边区,开赴鲁西。9月,肖华率挺纵司令部机关和特务连调离冀鲁边区,开赴鲁西。12月,挺纵6支队8团团部与支队机关合并,支队直接指挥营级单位部队分散活动:1营在盐山新海一带活动,2营随支队机关在宁(津)、乐(陵)边一带活动,参谋长杨承德带3营在商河、临邑一带活动。

  1940年3月,符竹庭率挺纵司令部直属队和商河支队1、3大队(《渤海军区战史》记载邢仁甫率6支队2营和特务营亦去鲁西东阿一带)调离冀鲁边区,开赴鲁西;是月,鲁北支队(挺纵5支队5团10连组成的鲁北武装工作队与陵县地方武装合编)成立,司令员兼政委杨忠、副司令员龙书金、政治处主任张庆余,400余人。4月,鲁北支队扩编为三个营:1营(有红军骨干的原5支队5团10连为基础)营长赖金池、教导员李明生;2营营长张宝珊、教导员梁国栋;3营(商河支队2大队和特务队编入)营长王光乎(后李明生)、教导员陈文惠。5月前后,活动在惠民、商河、济阳、临邑一带的6支队3营,在参谋长杨承德指挥下,由四个连400人发展到900余人;活动在新海县沿海“二十四堡”一带村庄的6支队1营,在8团政委陈德指挥下,由300余人发展到700余人;活动在津南各县的津南支队在李宽和、仉鸿印(该部对外称6支队2营)指挥下,由两个连发展到四个连和200多人的手枪队。8月1日,冀鲁边区回民大队成立,大队长刘震寰、政委王连芳;是月,冀鲁边区海上特务团(陈二虎海匪武装与杨铁珊锄奸团合编)成立,团长陈子芳(陈二虎)、政委杨铁珊。

  (三)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

  1941年2月,冀鲁边区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旅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因邢仁甫尚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周代理旅长)、政治部主任杨忠,下辖两个团又一个特务营:16团(挺纵六支队3营改编为1营和3营、津南支队改编为2营)团长杨承德、政委陈德、副团长杜步舟;17团(鲁北支队改编)团长龙书金、政治处主任李恒泉;特务营营长王凤仪、教导员贾乾瑞。3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旅长兼司令员邢仁甫、政委周贯五(因邢仁甫尚在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周代理旅长兼司令员)、政治部主任杨忠;是月,冀鲁边军区特务营营长王凤仪率3连(收编新海一带土匪武装)叛变(8月,16团政委陈德率部在沧县全歼叛军)。7月,黄骅调任教导6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同时成立军分区:1分区司令员石景芳、政委杜子孚(一地委书记兼)、副司令员傅继泽、政治部主任张搏、参谋主任杨大生、后勤主任贺治明;2分区司令员徐尚武、政委曾旭清、参谋主任靳兴候、政治部副主任孙长江(无正职);3分区司令员杨铮侯、政委李广文(三地委书记兼)、副司令员冯鼎平(未到职)和李永安(1941年下半年任职)、政治部主任辛易之。9月,教导6旅以运河支队为基础成立特务2营,营长傅继泽,下辖四个连;是月,冀鲁边区回民大队扩建为冀鲁边军区回民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王连芳、副支队长刘震寰、参谋长王立朝,下辖四个大队和一个手枪队,400余人。12月,齐河县顽军郑万刚、郑德轩父子率部500余人起义,与冀南七分区齐河县大队合编为冀鲁边二分区黄河支队,支队长李聚五、政委梁国栋、副支队长郑万刚、参谋长郑德轩,下辖两个大队:1大队(齐河县大队)大队长刘治安,2大队(起义部队)大队长郑德轩(兼)。

  1942年4月,冀鲁边军区领导机构调整:教导6旅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政委周贯五、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参谋处长陆道成;是月,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17团改编为三个地区队:1营两个连与齐河县大队合并为一地区队,队长赖金池、政委郝景川,活动于齐河、济阳一带;2营两个连与德匡县大队合并为二地区队,队长张宝珊、政委赵淳,活动于德县、陵县一带;3营两个连与平禹县大队合并为三地区队,队长李明生、政委陈文惠,活动于平原、禹城一带;各营编余一个连合编为基干营,教导员高子桂;各队(营)均辖三个连,共有兵力千余人。5月,教导6旅特务2营改编为18团,团长杨柳新、政委杨爱华、党总支书记韩天伦,下辖五个连,600余人(有老人回忆录称特务营与特务2营合编为18团,但仅2营四个连队随团部行动掩护地委、专署和分区机关)。6月,18团在日寇“六九大扫荡”中损失400余人,团长杨柳新牺牲,余部改编为冀鲁边一分区基干营2连和3连(1连由南皮县大队2中队改编)。7月,16团司、政机关与冀鲁边三分区合并,司令员杨铮侯(后随邢仁甫叛变)、政委李广文、副司令员李永安和杨承德,2营和3营开赴清河区老鸹嘴和义和庄一带休整;17团司、政机关与冀鲁边二分区合并,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副司令员徐尚武、副政委郝炬。8月,16团1营改编为冀鲁边三分区商惠阳庆地区队,由分区副司令员冯鼎平率领开辟沾化阳信地区。12月,冀鲁边军区特务营与海上特务团合并为冀鲁边军区特务团,团长陈子芳、政委傅炳翰、副团长杨铁珊、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赵修德、参谋长王环清。

  1943年1月,冀鲁边一分区与三分区(16团2营、3营和18团余部)在垦区休整的部队合编为冀鲁边军区独立团,团长冯鼎平、政委姚昌洲、副团长贾乾瑞、政治部主任辛易之、党总支书记潘大可。8月,冀鲁边二分区为加强机动武装力量的统一指挥,分区基干营(两个连)、一地区队两个连、分区八大队与回民支队3大队李玉池部合编为二分区直属独立大队,下辖七个小队。10月,冀鲁边军区独立团与清河军区垦区独立团合并为新的清河军区垦区独立团,团长王兆相、政委陈德、副团长贾乾瑞、副政委张辑光、参谋长杨信,下辖两个营又一个特务连。12月,冀鲁边二分区直属独立大队扩编为三个独立大队:1大队由独立大队1、2、7小队组成,2大队由独立大队3、4、5小队组成,3大队由独立大队6小队、平原1小队和陵县3小队组成。

  (四)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

  1944年2月,冀鲁边军区与清河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冀鲁边一分区改称渤海一分区,司令员傅继泽、政委陈德、副司令员仉鸿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康伯明、参谋长杨火星;冀鲁边二分区改称渤海二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副司令员赖金池、副政委郝炬(兼)和李恒泉、参谋长李寿山、政治部主任辛国治;冀鲁边三分区改称渤海三分区,司令员刘贤权、副司令员黄荣海、副政委李雪炎、参谋长刘重桂、政治部主任杨耀奭;冀鲁边军区特务营(特务团缩编,仅1连和4连两个连队)改编为渤海一分区海防大队,大队长姜文山、政委王立元,下辖三个排又三个班,200余人,驻大口河。


版权所有: © 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 Copyright © 2018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50444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