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同志相关物品捐赠仪式圆满举行
7月11日,王玉祥同志相关物品捐赠仪式在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举行。王玉祥后人,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市委党史研究中心、朱集镇等有关领导同志参加。

王玉祥次子王俊荣捐赠了王玉祥同志立功证书、荣誉纪念章等共计20件(套),冀鲁边管理中心主任高勇代表纪念馆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同时表示,将妥善保管,做好捐赠物品的保护与展示工作,继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
王玉祥同志事迹材料
王玉祥(1918-2004),山东乐陵人,1938年参军投身革命,1948年四平战役中英勇负伤,官至解放军上尉连长。1955年主动放弃广东省龙川县公安队正连级队长职务,返乡支援农村建设,曾任乐陵县黄夹镇棉花加工厂保卫科科长。一生恪守“我从来不给国家添麻烦”的诺言,用热血书写忠诚,以平凡诠释初心。
一、烽火岁月:铁骨铮铮护山河
1938年,山河破碎之际,20岁的王玉祥离开家乡,毅然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从渤海之滨到白山黑水,他历经二十余场战斗,在战火中淬炼出钢铁意志。1948年四平攻坚战成为他军旅生涯最悲壮的印记。作为尖刀连突击队,他带领战士冲锋时被炮弹弹片炸晕,直到打扫战场是才被战友发现,这时他已经昏迷了两天两夜,滴水未进。此役全连伤亡过半,他因失血过多昏迷三天,等他醒来后发现已经双耳失聪.“打仗哪有不流血的?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点伤算什么!”面对赞誉,他总把功劳归于集体,双耳失聪伴他余生却从未向组织提过伤残补助。
二、转业抉择:功成身退守初心
1955年国家号召军队干部支援地方建设,时任广东省龙川县公安队队长的王玉祥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留任可转业至广州公安系统,或回乡务农。
“咱们山东老区更需要人!”他婉拒组织照顾,带着妻儿回到乐陵朱集镇李胡马村,将军装锁进木箱,扛起锄头开始种地。有人劝他申请干部待遇,他摆手道:“国家刚打完仗,百废待兴,我哪能躺在功劳簿上享福?”
三、家风传承:两代人的精神丰碑
“父亲总说‘宁可身受苦,不叫脸受热’。”次子王俊荣含泪回忆,“曾经有人劝我父亲,你放弃了公安队长的工作回家种地,是不是向上申请一下要点额外补贴,父亲说现在国家也不是很富裕,我怎么能给国家添麻烦。”在王玉祥生命的最后尽头,弥留之际,他叮嘱子女将抗战纪念章、四平战役勋章等遗物全部捐赠。
从战场烽烟到乡间阡陌,从枪林弹雨到棉絮纷飞,王玉祥用一生践行共产党人的纯粹本色。他像一株倔强的红荆条,深扎鲁北平原,在平淡中坚守信仰,在取舍间彰显境界。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精神品格,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最应传承的红色基因。